列舉盔甲的發展歷史,中國古代的鎧甲發展史?

時間 2021-10-14 22:18:03

1樓:井家的露寶

1.相傳甲是夏朝第七位夏後杼(予)發明的。戰國後期,鋒利的鋼鐵兵器逐漸用於實戰,促使防護裝具發生變革,鐵鎧開始出現。

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鐵鎧甲片,是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但直到漢朝,鐵鎧才逐漸取代了皮甲。

2.鎧甲的原身原為鐵甲,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

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已普遍裝備鐵甲。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鍊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

穿用者軀幹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皁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

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

2樓:金蟾居士

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相傳甲是蚩尤發明的。鎧甲起源於原始社會時以藤、木、皮革等原料製造的簡陋的護體裝具。

商周時期人們已將原始的整片皮甲改制成可以部分活動的皮甲,即按照護體部位的不同,將皮革裁製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皮革片,並把兩層或多層的皮革片合在一起,表面塗漆,製成牢固、美觀、耐用的甲片,然後在片上穿孔,用繩編聯成甲。鎧甲多為皮甲和布甲,覆蓋身體的重要部位,就防禦力來說是比較差的。

秦將軍鎧甲: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

甲衣的形狀,前胸下襬呈尖角形,後背下襬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釐米,後長55釐米。胸部以下,背部**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

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釐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秦代兵士鎧甲:這是秦兵俑中最為常見的鎧甲樣式,是普通戰士的裝束,這類鎧甲有如下特點,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壓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壓上片,以便於活動。從胸腹正中的中線來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間向兩側疊壓,肩部甲片的組合與腹部相同。

在肩部、腹部和頸下週圍的甲片都

用連甲帶連線,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釘,其數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過六枚。甲衣的長度,前後相等。皆為64釐米,其下襬一般多呈圓形,周圍不另施邊緣。

魏晉北朝時代的鎧甲主要有筒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

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

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

身甲的下襬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代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更為華麗。

唐代冑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皁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皁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

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魚鱗甲、羅圈甲、山文甲,這些甲都屬於一種範疇,它們不是全身甲。但是,它們的某些防護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間凸兩邊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這樣甲表面形成無數的凹凸面,非常利於防箭。

宋明兩朝多裝備此甲。

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

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

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

金代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西夏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 ,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樑,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繡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

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 遼武士鎧甲

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繫於腰間。

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

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3樓:似淑

鎧甲相傳甲是蚩尤發明的。鎧甲起源於原始社會時以藤、木、皮革等原料製造 漢將軍甲

的簡陋的護體裝具。商周時期,人們已將原始的整片皮甲改制成可以部分活動的皮甲,即按照護體部位的不同,將皮革裁製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皮革片,並把兩層或多層的皮革片合在一起,表面塗漆,製成牢固、美觀、耐用的甲片,然後在片上穿孔,用繩編聯成甲。皮甲在車戰中與盾相配合,可以有效地防禦青銅兵器的攻擊。

在使用皮甲的同時,也開始在甲上使用一些青銅鑄件,但並不普遍。戰國後期,鋒利的鋼鐵兵器逐漸用於實戰,促使防護裝具發生變革,鐵鎧開始出現。發現的時代最早的鐵鎧甲片,是在河北省易縣燕下都遺址出土的。

但直到漢朝,鐵鎧才逐漸取代了皮甲。西漢時期的鐵鎧經歷了由粗至精的發展過程,從用較大的長條形的甲片(又稱甲札)編的札甲,逐漸發展為用較小的甲片編的魚鱗甲;由僅保護胸、背的形式,發展到加有保護肩臂的「披膊」及保護腰胯的「垂緣」。隨著鋼鐵加工技術的提高,鎧甲的精堅程度日益提高,型別也日益繁多,其防護身軀的部位逐漸加大,功能日益完備。

到三國時已出現了一些新型鎧甲。在曹植的《先帝賜臣鎧表》中,列有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環鎖鎧和馬鎧等五種。南北朝時期,隨著重甲騎兵的發展,適於騎兵裝備的兩當鎧極為盛行。

北魏以後,明光鎧日益盛行,逐漸成為鎧甲中最重要的型別,直到隋唐時期仍是如此。至北宋初年,鎧甲發展得更加完善,形成一定的制式。火器的出現,使有效地抗禦冷兵器的古代鎧甲,開始趨於衰落。

直到20世紀初,清朝編練用近代槍炮裝備的「新軍」時,古代鎧甲的使用才終止。

4樓:哈哈又哈哈哈哈

呵呵,第一次回答問題,偷懶下,你看行不???嘻嘻嘻

各朝代鎧甲

中**服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中國,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也曾被稱為「衣冠王國」。自夏商兩代起,中國開始出現冠服制度,衣冠服飾成了統治階級「嚴內外、辨親疏」的工具和標誌。中國早期的軍服,就誕生於冠服制度基本完善的西周。

當中華民族的祖先披甲戴胄、南征北戰的時候,世界上不少人還赤身**,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

據我國《漢代服裝資料》記載:早在春秋之前,我國就出現了軍服的雛形。在當時的戰爭中,為了不使對方的矢石矛劍擊中自己,需要掩護身體的防禦裝備,人們開始製造甲冑。

甲——甲衣,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它可以保護身體的重要部位免受傷害。先秦時期人們把皮革、藤條等物做的防護裝具叫做「甲」,後來有了鋼片、鐵片制的甲便改稱「鎧」。胄——頭盔,是一種用來防護頭、頸的裝具。

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冑」一詞便成了中國古代軍服的概稱。又因胄後來又稱做「盔」,「盔甲」一詞便成了甲冑的同義詞。所以,最早的軍服主要是甲冑,戰士穿軍服,也就是披甲戴胄。

但當時的軍服制式很不統一,顏色也很混亂,多是各取所好。

從考古發掘的實物來看,商、周兩代的軍服,主要是堅厚的獸皮——牛皮、犀牛皮、鯊魚皮等製作的皮甲和青銅製作的鎧甲。那時的甲,只是整塊皮革做成的甲片,堅硬如板,兵士穿在身上,持槍操刀搏殺時,十分不便。後來改用小片的皮革連綴。

可按護體部位的不同,將皮革切成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革片,每片穿有小孔,用細繩連綴起來。

為了增強甲片的牢固性,還用雙層或多層皮革縫製,表面塗漆,美觀實用。自青銅器出現以後,人們用青銅鑄成獸面護飾,裝在甲衣胸、背部。這種帶青銅片的甲衣,其防護效能比皮甲又增進一步。

軍服自產生到現在,大約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間絕大部分時期是盔甲時代。各朝各代的盔甲不盡相同,但總的來看,直到近代以前,這一時期的軍服發展比較緩慢,變化不是很大。

中國古代的輝煌歷史,中國古代的輝煌歷史

秦始皇 公元前259 前210年 和他的帝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結束了長達250多年諸侯紛爭的戰國時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 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秦。秦始皇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建立了郡縣制度。由他奠定的封建國家框架在以後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們延用著。他在十幾年...

列舉中國古代各朝代更替過程,列舉中國古代各朝代更替過程。

秀色傾人城 一 順序列表 1 夏朝 約公元前2029年 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 471年 2 商朝 約公元前1559年 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 438年 3 周朝 約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 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 戰國,共計 867年 4 秦朝 公元前221 公元前206年,前...

中國修建的水壩歷史,中國古代水利發展的歷史

一劍飄九州 我國水庫大壩的建設有著悠久的歷史,如中國的都江堰,約建於公元前240年。如建於公元前598 前591年間的安徽省壽縣的安豐塘,壩高6.5m,庫容達9070萬方,水面積達34平方公里,經歷史上多次修復和更新改建等,至今已執行2600多年。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