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的討董三十六路諸侯是那幾位

時間 2022-07-27 21:30:03

1樓:偙珺

十八路諸侯

東漢末年,諸侯討董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馬。

共計18路諸侯。

《三國演義》上的原文:

時袁紹得操矯詔,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萬,離渤海來與曹操會盟。操作檄文以達諸郡。檄文曰:

「操等謹以大義佈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

望興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當公孫瓚率兵前往洛陽時,劉備帶張飛、關羽跟隨到洛陽

2樓:汙上劍滴聽哭

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由,兗州刺史劉岱,河內郡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曹操。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中只有十八路諸侯:

南陽太守:袁術

冀州刺史:韓馥

豫州刺史:孔侑

兗州刺史:劉岱

河內太守:王匡

陳留太守:張邈

東郡太守:喬瑁

山陽太守:袁遺

濟北響 :鮑信

北海太守:孔融

廣陵太守:張超

徐州刺史:陶謙

西涼太守:馬騰

北平太守:公孫瓚

上黨太守:張揚

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驍騎校尉:曹操

三國時期參與諸侯討董的諸侯有什麼好處?

4樓:馬邵天痕

維護天子皇室的好處啊,站在至高點指出別人的不對

5樓:吳勝旗

首先他們佔據了道義的制高點,討伐董卓成功,他們可以擴大聲望,同時招兵買馬,增強實力。

巜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候討董桌是第幾回?

6樓:匿名使用者

第六回:焚金闕董卓** 匿玉璽孫堅背約 董卓為了避開十八路諸侯的討伐,將洛陽一把火燒了,遷都到長安

7樓:分享生活

在三國演義中,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應該是在第18。

三國演義:當年討董的十八路諸侯,誰實力最強最弱

8樓:地獄騎士休斯

最強的袁紹,袁術估計差不多把。最弱的應該當時還沒有畢竟當時還沒吞併呢兵力都差不多

三國時期有幾路諸侯討伐董卓?

9樓:匿名使用者

十二路。

董卓討伐戰是東漢末年,各地群雄組織地方軍對抗董卓的戰役。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廢少帝劉辯,擁立其弟陳留王劉協為帝,實行恐怖統治。關東各地方群雄見此,以討董為名起兵,推舉袁紹為盟主。

《三國志武帝紀》: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共10路,另外,曹操依附袁紹,孫堅依附袁術,勉強算一路,共12路。

雖然曹操出兵,及後到的孫堅奪戰,但其他軍隊只駐軍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棄洛陽,挾天子遷都長安,關東軍起了內訌,聯軍決裂,形成群雄割據的局面。

10樓:匿名使用者

正史:最集中的地方,《三國志武帝紀》: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

太祖行奮武將軍。

共10路,另外,曹操依附袁紹,孫堅依附袁術,勉強算一路,共12路。

另卷六《劉表傳》:「是時山東兵起,表亦合兵軍襄陽。」史實證明,劉表是袁紹的同盟。

合字說明,劉表也是一路。董卓也說:「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

」,也說一個旁證。

卷八《張楊傳》:「山東兵起,欲誅(董)卓。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張楊也是一路。

又同卷《張燕傳》:「董卓遷天子於長安,天下兵數起,燕遂以其眾與豪傑相結。」不清楚算不算一路。

而三國演義種的,公孫瓚,劉備,陶謙,孔融等人實際沒有參加。

因而比較明顯的參加的實際有14路。

還有一些可能是響應,如上文的張燕,還有揚州刺史周盺等人。

如《後漢書孔融傳》:"會董卓廢立,融每因對答,輒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轉為議郎。",孔融還沒有當北海太守。

11樓:匿名使用者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除了曹操於中平六年(189年)十二月率先起兵之外,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同時起兵的有十個州郡長官: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另據《後漢書·袁紹傳》,參與討董的有十一家(未算曹操),比《武帝紀》所記多出廣陵太守張超(張邈之弟)。

此外,《三國志·吳書·孫破虜傳》明確記載了長沙太守孫堅參與討董之役的經歷(《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和《後漢書·袁紹傳》之所以未提孫堅,可能是因為孫堅當時對袁術有某種依附關係,《後漢書·獻帝紀》就有「袁術遣將孫堅與董卓將胡軫戰於陽人」,「袁術遣將孫堅攻劉表於襄陽」的記載)。綜合以上資料可知,歷史上聯合討伐董卓的諸侯,總共有十三家。《三國演義》在這十三家之外,又增加了五家:

北海太守(按:當作「北海相」)孔融、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按:當作「涼州刺史」)馬騰、北平太守(按:

當作「右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其實,歷史上的孔融此時雖任北海相,但因忙於對付黃巾軍,並未參與討董之役(見《後漢書·孔融傳》);歷史上的陶謙此時雖任徐州刺史,但當「董卓之亂,州郡起兵,天子都長安」時,陶謙卻「遣使間行致貢獻」,並因此得到犒賞:「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見《三國志·魏書·陶謙傳》),自然也與討董無關;歷史上的馬騰早在漢靈帝末年便與邊章、韓遂等起事於涼州,反抗朝廷,直到初平三年(192年)才接受招安,任徵西將軍,根本不可能參與討董(見《三國志·蜀書·馬超傳》);歷史上的公孫瓚此時以奮武將軍身份領兵屯駐右北平郡,對付烏桓、鮮卑武裝,也不可能參與討董(見《三國志·魏書·公孫瓚傳》);歷史上的張楊,此時僅率一支數千人的兵力,流動不定,尚未成為一鎮諸侯,後來才被董卓任命為河內太守(見《三國志·魏書·張楊傳》),當然更不算討董聯軍中的一家。

再次,歷史上的劉備與討董之役的關係,僅在《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注引《英雄記》中有這樣一句:「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而《先主傳》正文及《關羽傳》、《張飛傳》均無一字提及此事,可見劉備等人當時地位卑微,僅僅是追隨他人蔘與討董,在整個戰役中並未建立什麼值得稱道的功績。

不過,在宋元以來的通俗文藝中,早已出現「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說法,元代的《三國志平話》和元雜劇《虎牢關三戰呂布》,均寫到「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而把劉關張寫成戰功最為卓著、最引人注目的英雄。羅貫中吸納了這一思路,並結合史實,剔除了以往通俗文藝作品中過分隨意甚至荒誕的成分,進行新的藝術加工,描寫了一場有聲有色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戰役,在討董聯軍中著重突出曹、劉、孫三家,不僅使曹操的雄才大略、慧眼識人,孫堅的豪邁敢戰、勇於任事迥然高出眾人;而且以曹操、孫堅為陪襯,通過「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等虛構情節,使劉關張三人從此成為天下聞名的英雄。這樣,就為後來三分鼎立局面的形成作了有力的鋪墊,而劉蜀集團的英雄們則始終處於讀者視野的中心。

因此,這一情節單元成功地體現了羅貫中的總體藝術構思,成為全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12樓:_人魚之歌

樓主您好,當時討伐董卓是由河北霸主袁紹所帶領的,一共有18路諸侯例如:公孫瓚,劉備,曹操,孫堅,袁術等。。。。。。

本人回答較簡潔,請樓主採納o(∩_∩)o謝謝!

13樓:這不得離開

渤海太守袁紹,河內太守王匡,兗州刺史劉岱,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陳留太守張邈,豫州刺史孔亻由,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長沙太守孫堅,太南陽太守張諮,青州刺史焦和。總共14路。

那個時候曹操只是輔助張邈,並沒有自立一路軍隊。史書上寫得挺明確的,樓主可以自己翻翻!

14樓:如星洛陽網路公司

正史中應該是17路吧,沒有曹操和公孫贊!

15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裡是18路: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鈾。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馬,共計18路諸侯。

資治通鑑中是13路:孔融、陶謙、馬騰與公孫瓚和張揚並沒有其中。

16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算是有10路的,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紹,東郡太守橋瑁,陳留太守張邈,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曹操(應該是沒有正式官職的,當時曹操離開董卓以後應該被除名了),孫堅當時屬於和袁術一起的,在《武帝紀》中並沒有明確給出孫堅的名字,但是孫堅攻殺華雄的事是絕對真實的,所以長沙太守孫堅算上一起,12路。至於樓上說的張揚和劉表,並沒有他們出兵到洛陽的記錄,所以我個人認為他們是盟友,卻沒有出兵洛陽。

三國演義三十六回的簡介,要左右,三國演義三十六回的簡介,要200字左右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單福識破曹仁 八門金鎖陣 使趙雲衝突而破。曹仁劫寨,被單福設計擊敗,樊城亦被關公所佔,只好回許昌。告操單福 徐庶 為備出謀畫策。玄德收寇封為義子,改名劉封,回新野。曹操召禁徐母,要其作書召子,徐母拒絕。程昱仿徐母筆跡,寫信騙徐庶至。徐庶行前向劉備舉薦諸葛亮,...

急需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梗概,三國演義 第36回的主要內容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劉備在筵席上逃脫後,不覺來到司馬徽的草堂,司馬徽向劉備介紹了伏龍 鳳雛。劉備回到新野,一個自稱單福的人前來投奔,為劉備出謀劃策,擊敗了曹仁部隊。單福向劉備獻計,襲取了樊城,曹仁 李典敗走。程昱告訴曹操,單福只是一個假名,此人真名為徐庶。曹操假借徐庶母親書信...

三國演義中的三十六計及故事有哪些?

空城計 諸葛亮戲司馬懿 美人計 利用貂蟬誅董卓反間計 周瑜計殺蔡瑁張允暗度陳倉 呂蒙白衣渡江。空城計 諸葛亮,司馬懿 瞞天過海 呂蒙白衣渡江 第三計 借刀殺人。關羽圍樊 襄,曹欲徙都,懿及蔣濟說曹曰 劉備 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心不願也。可遣人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釋。曹從之,羽遂見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