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風骨的慷慨悲涼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嗎?

時間 2023-05-26 06:33:03

如何理解建安文學中的慷慨悲涼

1樓:我就是

東漢建安年間(195年—220年),在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聚集了以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為首的一大批文人,形成了以慷慨悲涼為風格的文學流派,人稱建安文學。

東漢末年的社會動亂,造成了生產力的極大破壞,有志之士憂國憂民,對軍閥混戰不滿,對人民所遭受的災難表示同情,因此形成了建安文學關心民生疾苦、富於憂國之思、表達建功立業抱負等社會內容和慷慨悲涼、生機勃發的藝術風格。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等眾多的文人,以淵博的學識、良好的修養,繼承現實主義的文學傳統,以建安年間的社會和人民苦難為題材,使文學創作進入了自覺的階段。曹操寫下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等詩句,為東漢末年的實錄。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等詩句,體現了老當益壯、奮鬥不息的精神,蒼勁雄渾,樹立起建安風骨的旗幟。

建安文學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造就了大批優秀的詩人,開創了文學創作的新時代,產生了影響深遠的文學作品,使中國詩歌的文學形式由民間走進藝術殿堂,尤其是五言詩的創作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使詩歌成為最具創作優勢的文學體裁,綻開於古典文學百花園中,從題材、體裁、寫作技巧等多方面對盛唐詩歌和中唐新樂府運動產生了積極影響,樹立起中國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建安風骨的由來及內涵

2樓:半葉草小芳

建安風骨是有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採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

其內涵主要為功業意識,慷慨文風,生命意識,以及悲涼文風。

建安風骨代表人物

3樓:匿名使用者

王粲。七子皇冠上的明珠。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七子」之一。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董卓劫持漢獻帝遷長安,其父時任大將軍何進長史,王粲隨父西遷,在長安見當時著名學者蔡邕,深為蔡邕所賞識。初平二年(192),因關中騷亂,王粲往荊州依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志不伸,心懷頗鬱郁。建安十三(208),曹操大軍南下,劉表病卒,子劉琮投降,王粲遂歸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賜爵關內侯。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晉爵魏公,魏國建,王粲官任侍中。二十二年(217),從曹操南征孫權,北還途中病卒,終年四十一歲。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

在文學上,王粲與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並稱「建安七子」。而王粲不僅名列七子,而且是其中成就較大的一個,與曹植並稱「曹王」。

4樓:網友

建安時代,「三曹」、「七子」並世而出,開啟了中國詩歌的一新局面,確立了「建安風骨」的美學典範。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另外,還有女詩人蔡琰,也就是蔡文姬。

結合短歌行和白馬篇,談談對建安風骨的理解

總的來說,在我眼中的建安風骨,是既有豐富充實的內容又不乏剛勁有力語言結構美感的建安時期的文學風格。由於當時動亂的社會局勢和人民水深火熱的苦難生活,文人深感世事難料,也不由地注重現實,解放思想束縛,從而戰離哀怨 建功巨集圖 壯志難酬等抒情寫志噴湧而出。所以建安文學極具時代情感,抒發起來真摯而有底氣,形...

曹操和曹植的詩中都體現了建安風骨,分別有什麼特點?

建安風骨,叫做 魏晉風骨 這是在建安時期以曹操三父子為代表的創作型別,主要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疾苦,具有 慷慨悲涼 的獨特風格同時,又表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有著非常鮮明的時代特點。建安風骨 的特點是什麼?政治理想的高揚 人生短暫的哀嘆 強烈的個性 濃郁的悲劇色彩 這些特點構成了 建安風骨 ...

建安七子及曹子建的故事,「三曹」與「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孔融 153 208 孔融,家學淵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他年少時曾讓大梨給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這也就是 孔融讓梨 的故事了。早年加入討伐董卓行列,後來為曹操辦事,但因勸阻曹操攻打劉備而被處死。為建安子子之首,文才甚豐。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散文如 薦彌衡表 與曹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