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節日對中國文化的侵襲
1樓:貓人貓臉
談點個人看法。目下的中國,西方傳統節日對中國文化的侵襲已是不言自明的事實。這一方面說明西方文化的滲透力,另一方面也說明近些年我國在文化重構上的乏力和蒼白。
下面是前段時間對這方面問題的思考。一得之愚,供參考。
在目前中國傳統節日中,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已經很少能感受到有意義的、有趣的甚至是喜慶的氣息和內容,更談不上有慎終追遠的靜穆和曲水流觴、遙吟俯暢的風雅,有的只是央視引領下無聊透頂的晚會大雜燴和庸俗的「全民大聯歡」。倒是在傳統節日、法定節日之外,什麼情人節、愚人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等西方人的節日,反而以其特有的內容、情趣、儀禮、熱鬧和濃郁的宗教氛圍,在我國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開始喧賓奪主甚至大行其道。這些現象對我們這個一貫講究美德和禮儀的文明古國來說,實在是個極大的諷刺。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享有「禮儀之邦」的美譽,這是傳統文化特別重視禮儀教化作用的結果。中國傳統文化把禮法、禮教、禮儀視為國之根基,放在極端重要的核心地位,並一以貫之,其中的一些內容已經作為民族性格的有機組成得以延續,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禮的實現有多種途徑,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制定禮儀規範,通過一定的儀式,督促人們遵循禮的要求。
歷史已經反覆證明:僅有內在的信念尚不足以構成完整意義上的信仰或宗教,必須有外在的儀式才能使信仰或宗教取得完全的表現形態。
當然,現在提重建禮儀,不是要走回頭路,重新恢復過去的封建糟粕以及那些繁文縟節,而是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禮之用,和為貴」的精神,學習古人將道德信仰的內容與具體禮儀的形式緊密結合的傳統。現在,有關國家儀典、節日儀禮、人生成長過程中重大時刻的儀典等等,尚付闕如。鑑於信仰、禮儀和風俗對於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的巨大作用,黨和國家有關職能部門應當根據新時期道德文化建設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傳統的重大節日方面,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情人節(七夕)、中秋節、重陽節等等,適當吸納傳統文化中好的禮儀傳統,建立新的節日禮儀程式,建構道德禮儀體系和有效的體制機制,施之於社會每個角落,落實到每個團體、單位、家庭和個人。
只有這樣,才有助於重塑人們內心的信仰並影響人們的外部行為,才能建起惠及全社會的公序良俗,讓大家在互助、友愛、和睦、和諧的環境中生活得更美好。也只有這樣,才能承繼和光大中華「禮儀之邦」的傳統和榮耀。
中國寬鬆政策可中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
普羅米修斯 一年存款利率,08年12月是2.25 11年底是3.5 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08年底是15.5 11年底是21 近10年來最高。寬鬆的貨幣政策應該是利率和準備金率都下降才對。你說這幾年寬鬆的貨幣政策,可能是指基礎貨幣。中國基礎貨幣量在這幾年還是一直在增加,原因是 順差和外資流入。...
有沒有關於中國因尊重外國文化而獲得外國的贊同的例子
銘a揚 外國有尊重的文化嗎?外國人喜歡中國文化的事例有哪些 有很多,就比如剛過完的端午節,我在美和漢語認識的幾個老外朋友還特地參加了組團旅遊,一起探尋端午起源,包粽子神馬的,挺有意思的 王茂傑王耀傑 美食文化 麻將文化 功夫文化 有沒有關於文化衝擊的例子 外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 他de生活 在節日上,...
中國首個入選非物質文化節日的是哪一個?
端午節。2006年5月,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傳統習俗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十分盛行的民俗大節,過端午節,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