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五 柳 先 生 傳。
原 文 original text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褲運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巨集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
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的妻子有這樣的話: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她就是說這一類人吧!醉酒賦詩,以娛樂自己的心志。是無懷氏之民嗎?是葛天氏之民嗎?
贊曰:黔婁有言:「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translated text
譯 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麼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和字。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為號。性情閒靜,說話不多,不羨慕名利。
好讀書,不鑽牛角尖;每有會意之處,便高興得忘了吃飯。好喝酒,可惜家境貧窮不能常常得到。親戚或老朋友知道他這樣,有時就準備了酒邀請他來喝。
他只要一去總是喝光,約定必醉方休,要去就胡螞梁去要留就留,從不掩飾自己的感情。家裡四壁空蕩蕩的,擋不住風雨也遮不住太陽。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爛爛的,縫綴補綻著;常常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但心裡很坦然。
常寫文章娛樂物頃自己,顯示了自己的志趣。得失完全忘懷了,並堅守這原則直到死去。
名人不求甚解的例子
2樓:花燕爾
陶淵明曾經出任過彭澤令,但他的內心卻並沒有真正進入過官場。一篇《歸去來兮辭並序》,一篇《桃花源記》,充分顯現出他的閒淡本性和返樸歸真的理想。陶淵明辭官後長年鄉居,過著「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生活。
但陶淵明不同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普通農民,他比農民多了一種精神生活。每天耕種以外,讀書作賦,詩酒相伴,從閒適的生活中尋找精神的寄託,品味生活的樂趣。
從陶淵明的詩中可以看出,鄉居生活中,讀書也是陶淵明的重要生活內容。耕種之餘,便是讀書。對於讀書,陶淵明卻有一段迥異於他人的高論: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話每每讓勸導後人努力讀書的文人困惑,「欣然忘食」確實稱得上好讀書,然而不求甚解,也能與好讀書沾上邊嗎?
其實,讀書是有不同讀法的。目的不同,讀法也不同,文字作為表達和交流的一整套符號系統,它的含義往往是多層次的。逐字理解,尋求字面的含義,只能說是一種最淺層次的讀書;運用邏輯分析,也只能把握一種理念,而且未免枯燥侷促。
文字元號構成語言,語言排列成一篇文章,其含義的豐富性遠遠超過乙個字乙個字地相加,文字組合成文章,可以形成一種意境,一種氛圍,一種氣勢,也就具備了藝術的美與魅力。
對陶淵明的人格和學問均頗為推崇的陸游稱得上是個讀書「會意」的高手,他曾留下了許多有關讀書的詩篇,如「病里正須周易,醉中卻要離騷」「研朱點周易,飲酒讀離騷」。《易經》與《離騷》是陸游百讀不厭之書,但陸游讀《易經》與讀《離騷》的方法卻大不相同。讀《易經》須屏心靜氣,硃筆圈點,會意書中意旨。
陸游將《易經》視作治病之良藥,病中讀之,能態度達觀、順應自然、樂知天命。讀《離騷》則可以神遊萬里,肆意狂放,不執著於字句,一邊飲酒,一邊吟誦,在醉眼朦朧和神志恍惚中細細品賞和會意其中之真趣。
對讀書人來說,大部分的讀書都不是為了在書中去尋找答案,而是通過讀書在交流,在尋找共鳴和精神的契合。尋找精神的契合,需要最大程度地調動閱讀者自己的創造性,只有讀書的「會意」,才有心靈的感悟,只有心靈的感悟,才有一種超脫功利的藝術美感,才能達到讀書風雅的境界。
古今中外有捨己為人的事例有哪些
1 邱少雲 1952年10月中旬,在抗美援朝一次戰鬥中,邱少雲所在營奉命擔負潛伏任務。潛伏前,邱少雲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寫道 寧願自己犧牲,決不暴露目標,為了整體,為了勝利,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類的解放事業,願獻出自己的一切 執行任務中,邱少雲在距敵前沿陣地60多米的草叢中潛伏時,敵人突然向潛伏...
人格與成功的事例,成功人士的事例
關於成功,晌謹作家劉心武曾有乙個簡潔的解釋 達到預期的某種目標,就是成功。然而,如果預想登上珠峰,如願登上珠峰就宴慎基是成功嗎?並不然。紐西蘭攀登者和夏爾巴嚮導同攀珠峰,但就在離巔峰幾步之遙時,紐西蘭人停止腳步示意夏爾巴嚮導先行,隔著氧氣罩模糊地說 這是你的家鄉,你先上吧。最終兩人在這世界之巔激動呼...
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古今中外的經典寓言故事?十個
老鼠與青蛙 老鼠不幸被青蛙所愛。青蛙愚蠢地把老鼠的腳綁在自己的腳上。開始,他們在地面上行 走,走了走,一切正常,還可吃著穀子。當來到池塘邊時,青蛙把老鼠帶到了水裡,他自己 在水裡嬉戲玩耍,高興得呱呱叫。可憐的老鼠卻被水灌飽,淹死了。不久,老鼠浮出水面,但他的腳仍和青蛙綁在一起。鷂子飛過這裡,看見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