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孝文化」的作文或詩歌
1樓:網友
孝文化(作文)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乙個好人,乙個善良的人,乙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
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蹟,其中在24孝中,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
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係。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孃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能禦寒呢?
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
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
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呆呆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
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
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乙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夫孝,始於事親也 。
2樓:無名草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孝文化的詩句
3樓:小李談心
孟郊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送張參明經舉兼向涇州覲省》
孟浩然十五彩衣年,承歡慈母前。
孝廉因歲貢,懷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舉,中郎許仲宣。
泛舟江上別,誰不仰神仙。
墨萱圖·其一》
王冕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
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
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
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別老母》黃仲則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憶母》倪瑞河廣難航莫我過,未知安否近如何。
步虛》司空圖阿母親教學步虛,三元長遣下蓬壺。
雲韶韻俗停瑤瑟,鸞鶴飛低拂寶爐。
4樓:老劉說金融
劬:過分勞苦,勤勞。劬勞,指父母養育子女的勞苦。
可憐的父母親啊!為了生我、養我受盡勞苦。此詩表達了子女追慕雙親撫養之德的情思。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
出自唐·李商隱《送母回鄉》。母親對自己養育之恩都無法報答,人生還有什麼事情值得追求呢?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出處唐·孟郊《遊子吟》誰說像小草一樣的些微孝心,能夠報答如春天陽光般的母愛呢?寸草:比喻非常微小。三春暉: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人家見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出處:唐·王建《短歌行》。別人都說有了子女好,卻不知道有了兒女,才讓自己早早老去。父母為了我們過早地衰老,作為子女,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報答他們呢?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出自清·黃景仁《別老母》在風雪之夜離開這悽慘的柴門,漸走漸遠,不禁令人興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
詩句十分真切地抒寫出詩人內心的愧疚之惜,指出作為子女不能守在父母身邊盡孝是最大的不敬。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出處唐·白居易《燕詩示劉叟》當你還是小燕子,高高地飛離母親時,父母思念你們的心情,現在你應該很明白了。詩句借燕子懂得飛後便離棄雙親的習性,以及描寫燕子父母的悲哀,告誡大家不要像燕子那樣,完全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
5樓:小笑聊電子
與孝道有關的詩bai詞有:
1、《遊子吟》唐du: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zhi衣。
臨行密密dao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古詩譯文: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
臨行她忙著縫得嚴嚴實實, 是耽心孩子此去難得迴歸。
誰能說象小草的那點孝心, 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2、《別老母》清:黃仲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古詩譯文:即將去往河梁,掀起門簾依依不捨的與母親告別,愁容滿面,悽切悲涼,欲哭無淚。
在這風雪之夜,不能在母親身邊盡孝卻要掩柴門悽慘地遠去,不禁感嘆:養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3、《十五》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
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古詩譯文:將母親帶到商洛邗溝,但是家還是留在了太平州白紵。
但是就在十五月圓那天晚上,母親聽到外面杜鵑枝頭上在啼叫的聲音,就想起遠在異鄉的兒子,雖然母子二人一人在北,一人在南,相隔數千裡,但是母親依舊深深掛念關心著自己心愛的兒子。
擴充套件資料:弘揚孝道的必要性: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說,孔子弘揚華夏先民的優良傳統,第一次將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關懷的理論高度,給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闡述,並不遺餘力、身體力行地進行倡導。
孝道文化的內涵,在伴隨著中國文明社會的發展程序中,形成了豐富的內容和特定的外延,漸次積澱和內化為中華民族的心理情感。
成為一種永恆的人文精神、普遍的倫理道德,熔鑄於儒家倫理道德思想體系及傳統文化之中,以至於對後來中國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稱為古老的「東方文明」。
文化的傳播至關重要,文化傳播途徑和文化傳播手段有什麼區別
1 定義不同。文化傳播途徑 是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 資訊 觀念 情感或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社會交往活動。它指的是文化傳播中的具體方式 行為,如商人的 活動,人口遷徙和教育等。文化傳播手段 是指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來實現,這些傳播媒介就是文化傳播手段。從烽火狼煙 晨鐘暮鼓 驛寄梅花 鴻雁傳...
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弘揚傳統文化的意義
民族精神和諸多道德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我們在新時代進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思想養分。深入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對於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優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又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
關於孝親敬老詩句及詩人,孝親敬老的詩句
孝親敬老的詩句 孝親敬老的詩句有 1.孟郊 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2.黃景仁 別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3.與恭 思母 霜殞蘆花淚溼衣,白頭無復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4.王冕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