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生」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籟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6-18 14:13:11

1樓:tfboys喜歡源味白凱水

[生]:

(1)生,生長.引"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2)生,生育.引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3)生,產生,發生.引"義以生利,利以平民"

(4)生,造,製造.引"誰生厲階?至今為梗"

(5)生,生命.引"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

(6)生,新鮮的.引"生肉為膾,乾肉為脯"

(7)生,讀書人通稱,引"貞元中,有張生者."

(8)生,生硬,勉強.引"徵袍生改漢宮裝"

(9)生,**,門徒.引"生,諸**之稱.

(10)生,姓,出於.[生]:

(1)生,生長.引"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2)生,生育.引 "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3)生,產生,發生.引"義以生利,利以平民"

(4)生,造,製造.引"誰生厲階?至今為梗"

(5)生,生命.引"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

(6)生,新鮮的.引"生肉為膾,乾肉為脯"

(7)生,讀書人通稱,引"貞元中,有張生者."

(8)生,生硬,勉強.引"徵袍生改漢宮裝"

(9)生,**,門徒.引"生,諸**之稱.

(10)生,姓,出於.

2樓:匿名使用者

草木生長,引申:出生、誕生  又:發生、產生活著、生存  又:生命

生的,與「熟」相對

生疏(xing)本性、天性

對讀書人的稱呼  又:學生

3樓:

立一直說吧啦啦啦啦啦啦操心瞭解一下

文言文中籟是什麼意思

4樓:成都博雅翻譯

從孔穴中發出的聲音。亦泛指一般的聲響。

如:人籟(人口吹奏出的聲音);地籟(風吹孔穴發出的聲音);萬籟(自然界的各種聲響)。籟,古樂器,管狀,三孔。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5樓:乞丐碗裡的包子

文言文中的「之」不止一個意思

作為動詞有「到,往」的意思

作為代詞可做第三人稱代詞,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也可做只是代詞,意識是「這」

還可以做助詞

6樓:文以立仁

「上」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大多與現代漢語相同,不需要解釋。不同之處主要有:

1、做名詞(代詞),專指皇帝。這在史書中最常見。結合前後的文字可一看就知。如「以達上聽」,就是要讓皇帝聽得到。

2、做動詞,給皇帝寫報告、請示。如上書、上奏、上疏。這個意義在現代漢語中也用,但指的是上級,如上報。

文言文中的「方」是什麼意思?

7樓:寂寞才說愛

【詳細來釋義】

fāng

①《名》兩船相併自,也指bai並排竹木做成的筏du。《詩經·谷zhi風》:「就其深矣,方之dao舟之。」

②《名》方形,與「圓」相對。《促織》:「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頸。」

③《形》正直。《屈原列傳》:「方正之不容也。」

④《名》方向;方位。《赤壁賦》:「不知東方之既白。」

⑤《名》區域;地方。《論語》六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⑥《名》方圓;周圍。《歸園田居》:「方宅十餘畝,草屋**間。」

⑦《動》比擬;相比。《察變》:「則三古以還年代方之,猶瀼渴之水。」

⑧《名》方法;計策。《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

⑨《道理;禮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也。」?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⑩《名》藥方;單方。《林黛玉進賈府》:「請了多少名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

⑾《介》當;在。《伶官傳序》:「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

⑿《副》才;剛剛。《雁蕩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文方成草。」

⒀《副》正;正在。《荊軻刺秦王》:「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

⒁《副》將要;就要。?涉匯》:「吾方高馳而不歐。」

⒂《動》縱橫;方圓。?鄒忌諷齊王納諫》:「今齊之地方千里。」

8樓:匿名使用者

方,就。。。約需是這樣吧

「斯」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9樓:匿名使用者

斯 [sī]

1,這,這個,這裡:斯人.斯時.以至於斯.

2,乃,就:有備斯可以無患.

3,劈:「墓門有棘,斧以斯之」.

4,古同「廝」,卑賤.

5,古同「澌」,盡.

6,連詞,那麼、就:理安,斯得人也.

7,句中句末語氣詞:哀我人斯.

(1)【動】

(會意.從斤,其聲.其所以盛木柿.斤,斧子.本義:劈;砍)同本義斯,析也.——《說文》

墓門有棘,斧以斯之.——《詩·陳風·墓門》

有斯明享.——《書·酒誥》.鄭注:「析也.」

廝(斯)輿之卒.——《漢書·嚴助傳》.注:「析薪者也.」

扯裂斯,裂也.——《廣雅》.王念孫疏證:「今俗語猶呼手裂為斯.」

分開斯而析之,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莊子》

距離;離開

華胥氏之國…不知斯齊國幾千萬裡.——《列子·黃帝》斯(2)【代】

「斯」假借為「此」,這,這個〖this〗

斯,此也.——《爾雅·釋詁》

斯言之玷.——《詩·大雅·抑》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饞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而毅宗之語公主,亦曰:「若何為生我家?」痛哉斯言.——清·黃宗羲《原君》

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於斯,長於斯斯(3)【連】

則.就 ——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

人之性,心有憂喪則悲,悲則哀,哀斯憤,憤斯怒,怒斯動,動則手足不靜.——《淮南子》

斯(4)【形】

通「廝」.古時幹粗雜活的奴隸或僕役.引申為卑賤旅瑣瑣,斯其所取災.——《易·旅》

鄉官部吏,職斯祿薄.——《後漢書·左雄傳》上疏又如:斯役(廝役.指幹雜事的勞役);斯養(即廝養.奴僕)白色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詩·小雅·瓠葉》

斯(5)【助】

表示結構,相等於「之」、「的」〖of〗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詩·小雅·斯干》

用在倒裝賓語和動詞之間,以確指行為的物件,相等於「是」〖be〗篤公劉,於京斯依.——《詩·大雅·公劉》

用在形容詞之後,相等於「然」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詩·大雅》

古文中且是什麼意思

10樓:原來是知恩

1、將要;將近。

北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不出,火且盡。」不出,火星將盡

2、暫且;姑且。

唐代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且放白鹿青崖間。」暫且放養白鹿,在那青崖之間

3、尚;尚且。

漢代司馬遷《鴻門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我連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怎會推辭呢?

4、又;一邊……一邊。表示並列關係。

先秦《伐檀》:「河水清且漣漪。」河水清清又起波紋

5、而且;況且;並且。表示遞進關係。

戰國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況且您曾經對晉國國君施過恩惠。

6、即使;即或。表示假設關係、讓步關係。

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就是普通人對這種情況也感到羞恥,更何況是將相呢?

7、或者;還是。表示選擇關係。

漢代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豈吾相不當侯也?且固命也?。」難道是我的骨相不該封侯呢?還是命該如此呢?

1、今義:

(1)尚,還,表示進一層:既高且大。尚且。況且。

(2)表示暫時:苟且偷安。姑且。

(3)表示將要、將近:城且拔矣。年且九十。

(4)一面這樣,一面那樣:且走且說。

(5)表示經久:這雙鞋且穿呢!

(6)文言發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且說。

(7)姓。

2、組詞:

(1)且慢:暫時慢著(含阻止意):~,聽我把話說完。

(2)姑且:副詞。表示暫時地,只好如此:我的意見~保留,以後再討論。

(3)苟且:只顧眼前,得過且過:~偷安。敷衍了事;馬虎:因循~。他做翻譯,一字一句都不敢~。不正當的(多指男女關係)。

11樓:匿名使用者

且,在文言文中有多種用法。

一、助詞(jū)用在句末,相當於「啊」。如:狂童之狂也且。——《詩·鄭風·褰裳》

二、代詞(qiě)此,這;今。如: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詩·周頌·載芟》。毛傳:「且,此也。」

三、動詞(cú) ,往。《詩▪鄭風▪溱洧》:「士曰既且。」陸德明釋文:「且,音徂,往也。」

四、副詞(qiě)

1、將近;幾乎。年且九十。——《列子·湯問》。上晚年多內寵,小王且二十人。——《資治通鑑》

2、將;將要。會且歸矣,無庶予子憎。——《詩·齊風》。且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3、暫且;姑且。且往觀乎?——《詩·鄭風》。且攜所著。——清·梁啟超《譚嗣同傳》

4、用來加強語氣,表示某事物的極端的、假設的或不可能有的情況或事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項羽本紀》

5、表讓步,尚且;都;還。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白馬篇》

6、[方言]:表示需要或可以延續很長時間。如:這筆且用呢;他且來不了呢。

7、【方言】:今天家來了個且,一會再說。

五、連詞(qiě)

1、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又」、「而且」。君子有酒,旨且多。——《詩·小雅》

2、又……又。連用以表示兩件事同時並進。如:既高且大;且戰且退。

3、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抑或」、「或者」。是且非邪。——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尚且」、「況且」。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

5、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若」、「假如」、「就是」、「即使」。且復妄言。——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6、尚且,還。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項羽本紀》

12樓:仍然空空如也

也在古文中的意思有:

1、表示選擇,還是。

例句:你見我府裡那個門子,卻是多少年紀?或是黑瘦也白淨肥胖?——明 施耐庵《水滸傳》

白話譯文:你見到我看門通報的人,是多大的年齡?是又黑又瘦的還是白淨胖胖的?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相當於「啊」、「呀」

例句: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白話譯文:年輕時的光陰是多麼值得珍惜啊!

3、用在句中,表示停頓。

例句: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白話譯文:懂得了借書的幸運和不幸運,那麼黃生讀書一定會專心。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相當於「呢」、「嗎」。

例句:若為傭耕,何富貴也?——西漢 司馬遷《史記》

白話譯文:你一個受僱耕作的人,哪來的富貴呢?

5、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頓一下,舒緩語氣,後半句將對前半句加以解說。對後半句有強調作用。

例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戰國 孟子《孟子·告子下》

白話譯文:因此上天將要將降下重大的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就一定要先使他的心智痛苦。

文言文中 減 的意思,掉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弱於,比不上。例如 不減當年 掉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省在文言文中什麼意思 當 省 讀作 sh ng 時,主要有以下幾個意思 1 王宮禁署,禁中。例 禁臺省中,連闥對門。左思 魏都賦 2 官署名稱。例 投詞院直至省,將冤屈叫幾聲,訴出咱這實情。陳州糶米 3 行政區域名。元代 置中書省,於各路設行中書...

文言文中「嘗」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嘗」是什麼意思?

青山一尾魚 嘗動詞義 1 形聲字。從旨尚聲。旨 滋味美。本義 辨別滋味 品嚐。天子乃以雛嘗黍。禮記 月令 臣先嚐之。禮記 曲禮 不敢嘗。論語 百鬼迪嘗。漢書 禮樂志 嘗其旨否。詩 小雅 甫田 2 嘗試。嘗,試也。小爾雅 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人,若何?左傳 襄公十八年 3 經歷。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左...

文言文中 破家是什麼意思,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公考路上的人 破家 p ji 破家,漢語詞彙。拼音 p ji 釋義 1 耗盡家產。2 毀滅家庭 使家國破滅。3 破家是中國傳說中的妖鳥名。漢 焦贛 易林 坤之蒙 城上有烏,自名 破家 招呼酖毒,為國患災。 文以立仁 破家 指破費家庭資財,以至於造成傾家蕩產的後果 或用以描述家族現狀。因而在文言文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