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與蓴菜課後閱讀答案

時間 2021-10-15 00:18:32

1樓:青鳥冰音

藕與蓴菜

同朋友喝酒,嚼著薄片的雪藕,忽然懷念起故鄉來了。若在故鄉,每當新秋的早晨,門前經過許多的鄉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軀幹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覺;女的往往裹著白地青花的頭布,雖然赤腳,卻穿短短的夏布裙,軀幹固然不及男的這樣高,但是別有一種康健的美的風致;他們各挑著一副擔子,盛著鮮嫩五色的長節的藕。

在藕的家鄉的池塘裡,在城外曲曲彎彎的小河邊,他們把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這樣潔白了。彷彿他們以為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這是清晨的圖畫裡的重要題材。假若滿塗汙泥,就把人家欣賞的渾凝之感打破了;這是一件罪過的事,他們不願意擔在身上,故而先把它們濯得這樣潔白了,才挑進城裡來。

他們想要休息的時候,就把竹扁擔橫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隨便揀擇擔裡的過嫩的「藕槍」或是較老的「藕樸」,大口地嚼著解渴。過路的人便站住了,紅衣衫的小姑娘揀一節,白頭髮的老公公買兩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於是普遍於家家且人人了。

這種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課,直要到葉落秋深的時候。

在這裡,藕這東西幾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從我們的故鄉運來的,但是數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華公子碩腹巨賈的幫閒茶房們把大部分搶去了;其餘的便要供在大一點的水果鋪子裡,位置在金山蘋果呂宋香芒之間,專待善價而沽。至於挑著擔子在街上叫賣的,也並不是沒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澀得像未熟的柿子,實在無從欣羨。

因此,除了僅有的一回,我們今年竟不曾吃過藕。

……因為想起藕,又聯想到蓴菜。在故鄉的春天,幾乎天天吃蓴菜。它本身沒有味道,味道全在於好的湯。

但這樣嫩綠的顏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條街旁的小河裡,石埠頭總歇著一兩條沒篷船,滿艙盛著蓴菜,是從太湖裡去撈來的。像這樣的取求很便,當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這裡又不然;非上館子,就難以吃到這東西。我們當然不上館子,偶然有一兩回去擾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蓴菜上市的時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過。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親戚來了,送他幾瓶裝瓶的西湖蓴菜,他送給我一瓶,我才算也嚐了新了。

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裡,覺得故鄉可愛極了。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會起這麼深濃的情緒?再一思索,實在很淺顯的:

因為在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只在故鄉有,便縈著繫著不能割捨了。譬如親密的家人在那裡,知心的朋友在那裡,怎得不戀戀?怎得不懷念?

但是僅僅為了愛故鄉麼?不是的,不過在故鄉的幾個人把我們牽著罷了。若無所牽繫,更何所戀?

像我現在,偶然被藕與蓴菜所牽,所以便懷念起故鄉來了。

所戀在**,**就是我們的故鄉了。

1.第一段中畫線的「這種情形」指的是哪些事,請按時間順序寫出這些事來。

2.請你根據上下文的內容,說說「……」這一段裡會寫些什麼事。

3.作者在介紹故鄉的藕和蓴菜時,都說了一句「今年竟不曾吃過」這相同的話,其中的「竟」字能不能去掉,為什麼?

4.請你說說自己對「所戀在**,**就是我們的故鄉了」這句話的理解。

答案1.新秋的早晨,鄉人洗藕、挑藕、賣藕這些事。2.今年僅有一次吃藕的事。3.不能去掉,「竟」反映出吃不到故鄉菜而萬分遺憾的心情,飽含著作者對家鄉物產無比喜愛的感情。

4.要點:家鄉的親人、家鄉的物產,是我們熱愛家鄉、懷念家鄉的根據。

2樓:匿名使用者

1.根據第一段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文中寫到鄉人們賣藕時「一濯再濯」。請用原文回答:他們為什麼要把藕洗得如此乾淨潔白?

(2)文中寫鄉人們賣藕口渴時,總是「揀擇擔裡的過嫩的『藕槍』或是較老的『藕樸』,大口地嚼著解渴」。請分析:這樣寫反映了鄉人們什麼樣的品質?

2.第三段寫「僅有的一回」所吃的藕的表面,既「不復呈玉樣的顏色,卻滿被著許多鏽斑」,雖「頗有點甘味,但沒有一種鮮嫩的感覺,而且似乎含了滿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在這裡,作者運用了什麼寫作手法?

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3.家鄉的「藕」和「蓴菜」有什麼共同點?

4.試對「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裡,覺得故鄉可愛極了」這句話作簡要分析。

5.請概括說明文章的基本思路。

【參***】

1.(1)「他們以為這是供人體味的高品的東西」,「假若滿塗汙泥,就把人家欣賞的渾凝之感打破了;這是一件罪過的事情」。(2)反映了他們純樸、節儉的品質,讓我們看到了勞動者美麗的心靈。

2.運用對比的手法,通過故鄉的藕的「淡淡甘美」「鮮嫩玉色」和「這裡」的藕的「索然無味」,表現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懷念,使讀者受到感染。

3.蓴菜和藕一樣,在家鄉都是鮮嫩可口、每日都能吃到的。

4.①從句子本身來看,作者並不是真的不愛故鄉,而是故意這樣寫的,目的是為了襯托「故鄉可愛極了」。②從深層意義看,過去對故鄉的思念,與今日迸發的思鄉之情相比,不深也不足。

5.文章開篇扣題,由藕及鄉,由鄉及藕,由藕及蓴菜,絲絲相扣,不枝不蔓,結尾點題,渾然一體。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不採納我的答案,但個人覺得我的答案對於某些方面來說挺有用的。

3樓:匿名使用者

1.洗藕、挑藕、買藕

2.今年僅有的不曾吃藕的事

3.反映出吃不到故鄉菜、表達對故鄉的喜愛

4.家鄉的人、家鄉的物、家鄉的菜

4樓:匿名使用者

朋友喝酒,嚼著薄片的雪藕,忽然懷念起故鄉來了。若在故鄉,每當新秋的早晨,門前經過許多的鄉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軀幹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覺;女的往往裹著白地青花的頭巾,雖然赤腳,卻穿短短的夏布裙,軀幹固然不及男的這樣高,但是別有一種健康的美的風致;他們各挑著一副擔子,盛著鮮嫩玉色的長節的藕。

在產藕的池塘裡,在城外曲曲彎彎的小河邊,他們把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這樣潔白。彷彿他們以為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這是清晨的畫境裡的重要題材,倘若塗滿汙泥,就把人家欣賞的渾凝之感打破了;這是一件罪過的事,他們不願意擔在身上,故而先把它們濯得這樣潔白了,才挑進城裡來。他們要稍稍休息的時候,就把竹擔橫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隨便揀擇擔裡的過嫩的藕槍或是較老的藕樸,大口地嚼著解渴。

過路的人就站住了,紅衣衫的小姑娘揀一節,白頭髮的老公公買兩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於是普遍於家家戶戶了。這種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課,要到葉落秋深的時候。

在這裡上海,藕這東西幾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從我們的故鄉運來的。但是數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華公子碩腹巨賈的幫閒茶房們把大部分搶去了;其餘的便要供在較大一點的水果鋪裡,位置在金山蘋果呂宋香芒之間,專待善價而沽。

至於挑著擔子在街上叫賣的,也並不是沒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澀得像未熟的柿子,實在無從欣羨。因此,除了僅有的一回。我們今年竟不曾吃過藕。

這僅有的一回不是買來吃的,是鄰舍送給我們吃的。他們也不是自己買的,是從故鄉來的親戚帶來的。這藕離開它的家鄉大約有好些時候了,所以不復呈玉樣的顏色,卻滿被著許多鏽斑。

削去皮的時候,刀鋒過處,很不書爽利。切成片送入口裡嚼著,有些兒甘味,但時沒有一種鮮嫩的感覺,而且似乎含了滿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興,他把這許多片嚼完,居然有半點鐘工夫不再作別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聯想到蓴菜。在故鄉的春天,幾乎天天吃蓴菜。蓴菜本身沒有味道,味道全在於好的湯。

但這樣嫩綠的顏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條街旁的小河裡,石埠頭總歇著一兩條沒篷船,滿艙盛著蓴菜,是從太湖裡撈來的。當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這裡上海又不然。非上館子就難以吃到這東西。我們當然不上館子,偶然有一兩回去叨擾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蓴菜上市的時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過。

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親戚來了,送他幾瓶裝瓶的西湖蓴菜,他送給我一瓶,我才算也嚐了新了。

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裡,覺得故鄉可愛極了。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會起這麼深濃的情緒?再一思索,實在很淺顯的:

因為在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只在故鄉有,就縈繫著不能割捨了。譬如親密的家人在那裡,知心的朋友在那裡,怎得不戀戀?怎得不懷念?

但是僅僅為了愛故鄉麼?不是的,不過在故鄉的幾個人把我們牽著罷了。若無所牽繫,更何所戀念?

像我現在,偶然被藕與蓴菜所牽繫,所以就懷念起故鄉來了。

所戀在**,**就是我們的故鄉了。

自由與生命閱讀答案,自由與生命 閱讀答案

王子辰笨蛋 因為任何生物都有對自由生活的追求,而這種追求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可以體會到作者的愧疚之情,和作者對活物的喜愛之情 文中作者稱小畫眉鳥為啥 自由與生命閱讀答案 枡骭 1 而那件事發生後,我這種興致就被拋得無影無蹤了。這句話在短文中具有 的作用。2 小畫眉 無聲無息地躺在籠子底層 看到可愛的...

花香與溫度閱讀答案,花香 閱讀答案

眾所周知,大自然的花香是藉助空氣這個介質傳遞給人的嗅覺,因而空氣的物理屬性 例如 溫度 對花香的傳播肯定有一定的影響。反過來說,利用花香的傳播情況,也可 某些氣象要素。園林工作者多有這樣的體驗 當氣溫較高時,隨處都可聞到花香,而且香氣較濃 而當氣溫較低時,則只能在花的附近才能聞到花香,香氣也比較淡。...

我與地壇的閱讀答案,我與地壇 史鐵生 閱讀答案

紫雪幽欣 樓主您好,我是紫雪幽欣。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於母親的的深厚感情,他後悔當初沒有主動地向母親表達自己對於母親的愛只能等到母親離開,留下很多遺恨。作者希望廣大青少年不要向他那樣,可以好好的和母親相處,讓母親體會到我們的愛。我也沒有過倔強對母親的時候,我覺得看了作者的文章有很多啟發啟發,以後要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