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佛教,雕塑與壁畫簡介,論魏晉南北朝與佛教藝術的關係

時間 2021-05-07 19:59:53

1樓:暴走√灰太狼

佛教有較大的發展,已形成眾多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創始於陳、隋之際,創始人智

2樓:君源源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每逢時衰世亂,人心頹喪的結果,不是傾向現實,追求奢靡的生活,便是逃避現實,追慕高遠的境界。我們試看魏晉南北朝時代的中國,由於政治局勢的動盪不安,導致社會風氣的頹喪,舉如:外族的侵凌和思想的轉變等等,無處不在刺激人心而使走向積極或消極的道路。

正當北朝石勒稱王,嗜殺好貨,野蠻成性時,而印度名僧佛圖澄,便在此時進入中國,在後趙石勒的區域,宣揚佛教的慈悲教化。佛圖澄除了宣揚教理以外,唯一特點,就是曾顯示了許多神通,不但使石勒信仰而減少殺機,同時也使很多人相率信服不已。並且他又傳授佛學的修證方法,提倡安般守意(安靜、調息、守意入定)的禪定法門,使人們在相信佛教學理之外,又有確實修持方法可循,與中國道家的養生方術,可謂相得益彰,而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佛學談空說有的口頭理論以外,確有神通、禪定的實證方法和事實可憑,這也是佛教由佛圖澄而大肆開展的最大原因。後來他的中國**道安法師,又是學問博洽,兼通世務,德重當時的學者,而中國佛教淨土宗的開山祖師慧遠大師,也就是他的得意**之一。

3樓:匿名使用者

南朝佛教發展的高峰是在樑代,樑代歷四帝五十六年,以武帝蕭衍在位最久,奉佛事蹟最為突出。

蕭衍(464-549),字叔達,南蘭陵中都裡(今江蘇省武進縣)人,他的學問路線,是先習儒,再奉道,後入佛。少年時代是習儒階段,「少時學周孔,弱冠窮六經」(《述三教詩》,《廣弘明集》卷三十一)。二十歲以後,改奉道教,一直到即位為帝后,仍未舍道。

《隋書·經籍志》載,「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猶自上章」(《經籍志·道經》,《隋書》卷三十五)。稱帝后的蕭衍和道士陶弘景的關係極善,他每當遇到國家大事,經常要派人到茅山去向陶弘景請教,以致於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稱。不過,在即位後的第二個年頭,即天監三年(504),蕭衍就頒佈了《舍事道法詔》,宣佈舍道歸佛。

而據其《述三教詩》,則稱「晚年開釋卷,猶月映眾星」。到晚年才開始研讀佛經。這也許說明,他雖然已經頒佈了事佛詔,實際上還未真正徹底放棄道教。

但總的來說,頒詔以後,他是以事佛為主的(此詔的真實性,在學術界是存疑的,但無論其真偽,蕭衍的奉佛則是事實)。

蕭衍對佛教的支援,表現為兩大方面,一是親身修佛,二是從各方面扶持佛教的發展。

蕭衍本人歸佛後,逐漸過上了佛教徒的生活,他頒佈了《斷酒肉文》,禁止僧眾吃肉,自己也行素食,到了晚年,他經常日食一餐,所食也只是豆羹粗飯而已。對那些敢於飲酒食肉者,他以世俗的刑法治罪。他又頒佈《斷殺絕宗廟犧牲詔》,禁止宗廟的犧牲,這是有違儒家禮法的,但他堅持推行。

他還正式受戒,據《續高僧傳》卷六記載,他於天監十八年(519)「發巨集誓心,受菩薩戒」(《慧約傳》)。他最突出的奉佛行為之一是多次捨身為寺奴,先後四次捨身同泰寺,每次都是朝廷花了大量的錢財才把他贖出來。他的第四次捨身是在太清元年(547)三月,歷時一個月,所花贖錢為「一億萬」,這為同泰寺帶來了鉅額資金。

蕭衍本人是可以劃入「義學」一類的,他對佛經很有研究,尤重《般若經》、《涅盤經》、《法華經》等,他常常為大家講經說法,召開各種法會,開設過千僧會、無遮大會。中大通元年(529)開設的無遮大會,參加者有道俗五萬多人。他的佛教撰述,則有《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註解》(現僅存序)、《三慧經義記》(《三慧經》本是《摩訶般若經》中的《三慧品》,蕭衍認為此品最重要,因而單獨列出)、《制旨大涅盤經講疏》、《淨名經義記》、《制旨大集經講疏》、《發般若經題論義並問答》(均佚),另著有《立神明成佛義記》、《敕答臣下神滅論》、《為亮法師制涅盤經疏序》、《斷酒肉文》、《述三教詩》等,均存。

蕭衍在義學上對中國佛學的貢獻,突出之處是把中國傳統的心性論、 不滅論和佛教的涅盤佛性說結合起來了,他本人是屬於涅盤學派的,主張「神明成佛」,所謂「神明」,是指永恆不滅的精神實體,它是眾生成佛的內在根據,「神明」也就是佛性。他又提出三教同源論,認為儒、道二教同源於佛教,老子、孔子,都是釋迦牟尼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三教可以會通,同時,三教的社會作用也是相同的,都是教化人為善。

除了自身奉佛,蕭衍還大力扶持佛教事業的發展。他對外國僧人的譯經,非常支援,僧伽婆羅被他召入五處譯場從事譯經,所譯經典,又請寶唱等人寫疏,他甚至 「躬臨法座,筆受其文,然後乃付譯人」(《僧伽婆羅傳》,《續高僧傳》卷一)。真諦在蕭衍門下也受到禮遇,只是因為侯景之亂,真諦的譯事難申。

蕭衍和國內僧人的關係也很密切,寶亮、智藏、法雲、僧旻等人,都是蕭衍非常器重的。他組織僧人編撰佛教著作,編成的作品至少有十二種。他還廣造寺院,所建寺院,有大愛敬寺、智度寺、光宅寺、同泰寺等十一座,各寺鑄有佛像,大愛敬寺有金銅像,智度寺的正殿鑄有金像,光宅寺有丈九無量壽佛銅像,同泰寺有十方銀像。

在蕭衍的支援下,樑代佛教達到了南朝佛教的最盛期,蕭衍對於佛教,可以說是佞佛了,他最後在侯景之亂時,飢病交加,死於寺中。

蕭衍之後,簡文帝和元帝也都奉佛。

敦煌莫高窟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的佛教壁畫,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什麼變化 10

4樓:虛無僧團

身臨其境,遠比紙上談兵更加真切

祝您一切吉祥圓滿!.

5樓:無所住

. 莫高窟現存有壁畫和雕塑的492個石窟。

北朝時期開鑿的洞窟共有36個,其

中年代最早的第268窟、第272窟、第275窟可能建於北涼時期。窟形主要是禪窟、中心塔柱窟和殿堂窟,彩塑有圓塑和影塑兩種,壁畫內容有佛像、佛經故事、神怪、供養人等。這一時期的影塑以飛天、供養菩薩和千佛為主,圓塑最初多為一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加上了二**。

塑像人物體態健碩,神情端莊寧靜,風格樸實厚重。壁畫前期多以土紅色為底色,再以青綠褚白等顏色敷彩,色調熱烈濃重,線條純樸渾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雅緻,風格灑脫,具有中原的風貌。

典型洞窟有第249窟、第259窟、第285窟、第428窟等。如第243石窟北魏時代的釋家牟尼塑像,巍然端坐,身上斜披印度袈裟,頭頂扎扁圓形髮髻,保留著犍陀羅樣式。

隋唐是莫高窟發展的全盛時期,現存洞窟有300多個。禪窟和中心塔柱窟在這一時期逐漸消失,而同時大量出現的是殿堂窟、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數量最多。塑像都為圓塑,造型濃麗豐滿,風格更加中原化,並出現了前代所沒有的高大塑像。

群像組合多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二菩薩或四菩薩,唐代主要是一佛、二**、二菩薩和二天王,有的還再加上二力士。這一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題材豐富、場面巨集偉、色彩瑰麗,美術技巧達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時期製作的第79窟脅侍菩薩像中的樣式。

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頭上合攏的兩片螺圓髮髻,是唐代平民的髮式。臉龐、肢體的肌肉圓潤,施以粉彩,膚色白淨,表情隨和溫存。

雖然眉宇間仍點了一顆印度式紅痔,卻更像生活中的真人。還有在第159窟中,也是脅侍菩薩。一位上身赤裸,斜結瓔珞,右手抬起,左手下垂,頭微向右傾,上身有些左傾,胯部又向右突,動作協調,既保持平衡,又顯露出女性化的優美身段。

另外一位菩薩全身著衣,內外幾層表現清楚,把身體結構顯露得清晰可辨。衣褶線條流利,色彩豔麗絢爛,配置協調,身材修長,比例恰當,使人覺得這是兩尊有生命力的「活像」。

6樓:打皇帝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區南12公里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莫高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龍門自然風光秀麗,這裡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現已成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後來,歷經北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另有歷代造像題記和碑刻3600多品,龍門石窟規模巨集大,氣勢磅礴,窟內造像雕刻精湛,內容題材豐富,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和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

佛教壁畫從魏晉南北朝到唐代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什麼變化

7樓:禪宗卍

我以前瞭解了下,魏晉南北朝時間段的造像大多從形體上比較瘦,看起來很飄逸,我琢磨著這個和南北朝時間的玄學氛圍有關,他們把佛像也仙化了,傑出的大師包括張僧繇等。

唐朝的造像一般是體態比較豐滿的,表情比較豐富,這個變化是有的,這個也是和唐朝整個審美觀的改變有關係.

論魏晉南北朝與佛教藝術的關係

8樓:匿名使用者

隋唐時期,佛教有較大的發展,已形成眾多宗派,主要有天台宗,創始於陳、隋之際,創始人智

南北朝時期的雕塑作品有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南北朝時期的雕塑作品太多了,大多是以佛像和石獸雕刻為主。

10樓:暮紫雪音

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南北朝的文化

11樓:林詠倫

自公元220年曹丕代漢,至公元589年隋統一南北,史稱魏晉南北朝。這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動盪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文學藝術獲得巨大成就的時代。

起源自佛教美術

一、佛教美術的興起 這個時期佛教美術的重頭戲是在北中國的。

二、早期的石窟壁畫

佛教美術大致包括3個部分:建築、雕塑和壁畫。三者是互相結合的統一體,是宗教性和審美性、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合體。

一般的石窟和寺廟中都繪有壁畫。魏晉南北朝時期寺廟中的壁畫,隨著建築本身的倒毀已蕩然無存,而石窟壁畫,至今仍有大量遺存。

三、石窟造像

佛教雕塑按材質來劃分,大致有銅雕、石雕、泥塑、木雕、陶塑、崖刻等幾大類。

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造像中最重要、最能體現佛教藝術興盛景象的,無疑是石窟造像。除敦煌莫高窟外,其中規模較大,較有名的有山西大同雲岡、太原天龍山、河南洛陽龍門、鞏縣石窟寺,甘肅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界於河北與河南間的響堂山,南京棲霞山等,均始建於南北朝時代。

12樓:景瀾雨北周

這個時期,北方各地無名工匠創作的石窟寺藝術,是雕塑和繪畫的綜合,是這一時期最高的藝術成果。

石窟寺藝術,是隨著佛教東傳而在北方各地由西向東陸續發展起來的。反映了我國魏晉南北朝的佛教藝術,主要有幾個特點:

1、神性與人性的融合:造像介於人神之間

2、環境與心境的結合:選擇在遠離鬧市的山清水秀之處,環境本身就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3、佛門等級與造像佈局:形象的處理上卻採取不平等的形式4、裝彩與眼神:石窟造像最初都是裝彩的,雕像的目光都比較固定5、象徵性與藝術處理:佛教形象與生活原形明顯有別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建築藝術的演變

自公元前476年戰國時期至南北朝末期約一千餘年,木構架體系已基本形成,直櫺窗 人字拱等已廣泛使用,建築型制上出現了廡殿 懸山 折線式歇山 攢尖 囤頂等五種基本形式。這期間秦漢的大一統為不同地域建築交流提供了條件,魏晉南北朝同西域的頻繁交往以及佛教傳入又對建築產生了重大影響。此時園林建築也有了進一步的...

都說南北朝時亂世,到底在南北朝時期究竟天下有多亂

南北朝時期軍權並不集中,各自為營。不少軍閥都希望自己的地盤擴大,軍事實力強大。因此有不斷的摩擦和不斷的打仗,不斷有新的軍閥產生舊的軍閥消失。可謂民不聊生。南北朝時期確實很亂,戰亂不停,民不聊生,各路諸侯割據,都想要一統天下。南北朝時期因為政權的爭奪,和一些利益的鬥爭,發生了很多黑暗的事,百姓的生活也...

魏晉南北朝時期貴族政治的特徵,魏晉南北朝貴族政治特徵,元朝地方行政體制的特點以及什麼原因造成了元代地方行政區劃的混亂局面

夜雨朝下 1 自來曹魏設立九品中正制後自,逐漸形成家族式的門閥制度現象,九品中正製成為士族把持選舉,操縱政治的工具,由此而形成了以後的門閥政治。極大地影響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國家政權被幾個大的門閥家族所左右,如東晉的謝氏,王氏等 2 元朝地方行政體制廢除了郡縣的地方行政區劃,改行行省制度。3 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