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物理的發展史?原子論的發展過程?

時間 2025-07-12 03:05:28

原子論的發展過程?

1樓:匿名使用者

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提出樸素的原子論:宇宙萬物是由最微小的、堅硬、不可入、不可分的物質微粒所構成。這種粒子叫做「原子」,原子在性伍芹質上相同,但在形狀大小上卻是多種多樣的。

萬物之所以不同,就是由於萬腔昌畢物本身的原子在數目迅脊、形狀、和排列上有所不同。

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提出「四元素」學說,他認為萬物由四種元素組成:土、水、氣、火。這四種元素是永恆存在的,既不能產生,又不能消滅。

另一方面又認為,這四種元素都具有被人感覺的兩兩對立的性質,如土包括冷和乾的性質;水包括冷和溼的性質;火包括熱和乾的性質;氣包括熱和溼的性質。進而推論萬物本源是四種原始性質:冷、熱、幹、溼。

元素就由這些原始性質依不同比例組合成的。

原子學說的發展史

2樓:kyoya道

前400年,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列特提出原子的概念。

1803年,英國物理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原子說。

1833年,英國物理學家法拉第提出法拉第電解定律,表明原子帶電,且電可能以不連續的粒子存在。

1874年,司通內建議電解過程被交換的粒子叫做電子。

1879年,克魯克斯從放電管(高電壓低氣壓的真空管)中發現陰極射線。

1886年,哥德斯坦從放電管中發現陽極射線。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生證實陰極射線即陰極材料上釋放出的高速電子流,並測量出電子的荷質比。e/m= 庫侖/克。

1909年,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的油滴實驗測出電子之帶電量,並強化了「電子是粒子」的概念。

1911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發現原子有核,且原子核帶正電、質量極大、體積很小。其條利用帶正電的α粒子(即氦核)來轟擊金屬箔,發現大部分(粒子,穿過金屬箔後仍保持原來的運動方向,但有絕少數α粒子發生了較大角度的偏轉。在分析實驗結果的基礎上,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

在原子的中心有乙個很小的原子核,原子核的全部正電荷和幾乎全部的質量都集中在原子核裡,帶負電的電子在核外空間繞核運動,就像行星繞太陽運動那樣。

1913年,丹麥科學家玻爾改進了盧瑟福的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認為電子只能在原子內的一些特定的軌道上運動。

1913年,英國物理學家莫塞萊分析了元素的x射線標識譜,建立原子序數的概念。

1913年,湯姆生之質譜儀測量質量數 , 並發現同位素。

1919年,盧瑟福發現質子。其利用α粒子撞擊氮原子核與發現質子,接著又用α粒子撞擊棚 (b) 、氟 (f) 、鋁 (a1) 、磷 (p) 核等也都能產生質子,故推論「質子」為元素之原子核共有成分。

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利用α粒子撞擊鈹原子核,發現了中子。

1935年,日本物理學家湯川秀樹建立了介子理論。

原子趣聞:人體中每秒有40萬個放射性原子蛻變為其他原子。人體每個細胞平均有90萬億個原子,是40萬個原子的22500萬倍。

核彈發展史,原子彈的發展歷史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原子彈是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迅速應用到軍事上的一個突出例子。從1938年發現核裂變現象到1945年美國製成原子彈,只花了6年多時間。1945年以來,原子彈技術不斷髮展,體積 重量顯著減小,戰術技術效能日益提高。美國用於203毫米大炮的w33m422核炮彈,重量110 120千克,直...

關於原子物理衰變的問題,高中原子物理問題

桂亦玉 其實問題僅僅出在你用的mx和my是原子質量,相當於原子核質量加上所有核外電子質量,而嚴格的核反應是僅僅用原子核質量的。衰變以後產生正電子,會和核外電子湮滅,這樣相當於核外電子也轉變為能量,所以直接用原子質量做 但是 衰變產生的是電子,不會湮滅,所以用原子質量相當於多算了兩個湮滅電子的質量,所...

水稻的發展史,水稻的發展史

冰雨人生 水稻歷史資料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 管子 陸賈新語 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 五穀 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 夏本紀 關於 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 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鬥爭,疏治 九河 利用 卑溼 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