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豆腐,怎麼做點豆腐的滷水

時間 2022-05-20 16:55:02

1樓:郝媛媛

豆腐的製成

製作方法

1.原料處理。取黃豆5公斤,去殼篩淨,洗淨後放進水缸內浸泡,冬天浸泡4~5小時,夏天2.5~3小時。浸泡時間一定要掌握好,不能過長,否則失去漿頭,做不成豆腐。

將生紅石膏250克(每公斤黃豆用石膏20~30克)放進火中焙燒,這是一個關鍵工序,石膏的焙燒程度一定要掌握好(以用錘子輕輕敲碎石膏,看到其剛燒過心即可)。石膏燒得太生,不好用;太熟了不僅做不成豆腐,豆漿還有臭雞屎味。

2.磨豆濾漿。黃豆浸好後,撈出,按每公斤黃豆6公斤水比例磨漿,用袋子(豆腐布縫製成)將磨出的漿液裝好,捏緊袋口,用力將豆漿擠壓出來。

豆漿榨完後,可能開袋口,再加水3公斤,拌勻,繼續榨一次漿。一般10公斤黃豆出渣15公斤、豆漿60公斤左右。榨漿時,不要讓豆腐渣混進豆漿內。

3.煮漿點漿。把榨出的生漿倒入鍋內煮沸,不必蓋鍋蓋,邊煮邊撇去面上的泡沫。

火要大,但不能太猛,防止豆漿沸後溢位。豆漿煮到溫度達90~110℃時即可。溫度不夠或時間太長,都影響豆漿質量。

把燒好的石膏碾成粉末,用清水一碗(約0.5公斤)調成石膏漿,衝入剛從鍋內舀出的豆漿裡、用勺子輕輕攪勻,數分鐘後,豆漿凝結成豆腐花。

4.制水豆腐。豆腐花凝結約15分鐘內,用勺子輕輕舀進已鋪好包布的木託盆(或其它容器)裡,盛滿後,用包布將豆腐花包起,蓋上板,壓10~20分鐘,即成水豆腐。

5.制豆腐乾。將豆腐花舀進木託盆裡,用布包好,蓋上木板,堆上石頭,壓盡水分,即成豆腐乾。一般10公斤黃豆可制25公斤豆腐乾。

豆腐是怎樣做成的呢?把黃豆浸在水裡,泡脹變軟後,在石磨盤裡磨成豆漿,再濾去豆渣,煮開。這時候,黃豆裡的蛋白質團粒被水簇擁著不停地運動,彷彿在豆漿桶裡跳起了集體舞,聚不到一塊兒,形成了"膠體"溶液。

要使膠體溶液變成豆腐,必須點滷。點滷用鹽滷或石膏,鹽滷主要含氯化鎂,石膏是硫酸鈣,它們能使分散的蛋白質團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塊兒,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腦。再擠出水分,豆腐腦就變成了豆腐。

豆腐、豆腐腦就是凝聚的豆類蛋白質。我們喝豆漿,有時就在重複這個豆腐製作過程哩。有人愛喝甜漿。

往豆漿里加一匙白糖,豆漿沒有什麼變化。有人愛喝鹹漿。在豆漿裡倒些醬油或者加點鹽,不多會兒,碗裡就出現了白花花的豆腐腦。

醬油裡有鹽,鹽和鹽滷性質相近,也能破壞豆漿的膠體狀態,使蛋白質凝聚。這不和做豆腐的情形一樣嗎? 豆漿點滷,出現豆腐腦。

豆腐腦濾去水,變成豆腐。將豆腐壓緊,再榨乾去些水,就成了豆腐乾。原來,豆漿、豆腐腦、豆腐、豆腐乾,都是豆類蛋白質,只不過含的水有多有少罷了。

牛奶和豆漿差不多,也是膠體溶液。在新鮮的牛奶裡,酪素,也就是蛋白質包裹著奶油,在水裡分散開來,不停地運動礦所以,牛奶總是均勻的乳白色液體。讓牛奶發酵,做成酸牛奶,酪素就聚集攏來,凝結成塊,象豆腐腦似的。

以上,希望可以幫到你的忙,謝謝

2樓:

豆腐切塊下鍋加鹽焯兩分鐘撈出 調好料汁 起鍋燒油加入胡蘿蔔絲木耳絲青椒 大火翻炒

3樓:你頭髮亂了喔

豆腐這樣做比豬肉好吃

4樓:留慕楣

在豆漿中放少許滷水或者石膏攪拌一下,這樣豆漿就變成豆腐腦了,然後再把豆腐腦包在紗布中用重物壓上,大約半天時間吧,豆腐腦就變成豆腐了。

怎麼做豆腐?

5樓:珍珍2018在路上

1、泡黃豆 :做豆腐之前要把黃豆泡漲,方便研磨出豆漿;

2、磨豆漿:傳統的方法是用手工磨豆漿,現在改用機器了;

3、加水稀釋: 加水的目的就是稀釋,以便獲得原始豆漿,分離豆渣;

4、過濾 :也就是把豆渣和豆漿分離;

5、煮豆漿: 把豆漿煮開,用於點漿;

6、點漿:加入石膏,使豆漿凝結;

7、壓板成型: 將放置好的豆腦放入木質模子中,壓出水分,做出豆腐;

8、取下模板,豆腐就做好了。

6樓:你頭髮亂了喔

豆腐這樣做比豬肉好吃

7樓:

豆腐切塊下鍋加鹽焯兩分鐘撈出 調好料汁 起鍋燒油加入胡蘿蔔絲木耳絲青椒 大火翻炒

怎麼做點豆腐的滷水

8樓:廖明明

點滷用鹽滷或石膏,鹽滷主要含氯化鎂,石膏是硫酸鈣。

滷水學名為鹽滷,是由海水或鹽湖水製鹽後,殘留於鹽池內的母液,主要成分有氯化鎂、硫酸鈣、氯化鈣及氯化鈉等,味苦。蒸發冷卻後析出氯化鎂結晶,稱為滷塊。

滷水用量按黃豆200g、鹽滷6g、水2000ml的比例新增。

擴充套件資料:滷水點豆腐的做法

1、把黃豆洗好,泡一整天。

2、泡好的豆子,磨成漿。

3、放入大鍋(最好用柴燒火,這樣做的比較好吃)。

4、豆漿燒開後,扯火。

5、涼半小時左右。

6、澆滷。把幾滴滷水滴進盛有豆漿的勺子裡,那勺子慢慢在鍋內轉動,過幾分鐘再加一勺,直到感覺勺子在鍋裡推不動,就差不多了,時間大概在半小時左右。澆好滷,蓋上鍋等半小時。

7、準備篩子和包袱。

8、把豆腐腦倒進來,用包袱蓋好,控水。上面也可以放稍微重一點的東西,水下的快。

9、等20分鐘後即可成型。

9樓:

準備材料:黃豆、滷水

製作步驟:

1、把黃豆放進盆子裡面,洗乾淨,加水泡上一整天。

2、取出將泡好的豆子,將其磨成漿。

3、放入大鍋,最好用柴燒火,因為這樣的好吃。

4、豆漿燒開後,扯火,放置,涼半小時。

5、不斷把滷水滴進盛有豆漿的勺子裡,勺子慢慢在鍋內轉動,直到感覺勺子在鍋裡推不動即可,蓋上鍋等半小時。

6、然後準備篩子和包袱,將包袱鋪在篩子上面。

7、把豆腐腦倒進來,用包袱蓋好,控水,等待20分鐘後即可完成。

10樓:可以

1.泡豆 選用豆臍(或稱豆眉)色淺、含油量低、粒大皮薄、粒重飽滿、表皮無皺而有光澤的大豆。將大豆洗淨,在春秋季水溫10oc—20oc時,浸泡12小時—18小時;夏季水溫30oc左右;浸泡6小時—8小時(每24小時換水);冬季水溫5oc,浸泡約24小時。水質以純水、軟水為佳。

用水量一般以豆水重量比1:3為好,浸泡好的大豆約為原料幹豆重量的2.2倍。泡好的豆要求豆瓣飽滿,裂開一小線。

但浸泡時間如果過長,會影響出漿率。

2.磨漿 一般選用能進行漿渣自動分離的磨漿機,粗磨、細磨共2次--3次,儘可能提高大豆蛋白的抽提率。由於不再像用滷水、石膏作凝固劑生產豆腐那樣還需壓榨成型,所以磨漿過程中加水量的多少就決定了成品內脂豆腐的老嫩。一般做老豆腐時水與幹豆的比例是3—4:

1,做嫩豆腐時水與幹豆的比例是6—10:1。第一次粗磨時加水量為總加水量的30%,第二次調節磨漿機螺旋進行細磨,加水量為30%,第三次的加水量為40%,儘可能地把豆渣裡面的漿衝洗出來。

磨好的渣應手感細膩無顆粒。

3.煮漿,把磨好的漿放在不鏽鋼制的煮漿桶裡,用蒸氣將漿煮至60oc-70oc時放人約 0.3%的食用消泡劑,把加熱過程中產生的泡完全消掉為止。然後繼續加熱把漿煮開,漿沸騰後 保持3分鐘—5分鐘把漿煮透。

4.冷卻 把煮好的漿進行冷卻,降溫至 35oc以下。

5.點脂(加凝固劑) 先將β一葡萄糖酸內脂用少量冷開水溶解。用量:做老豆腐時1千克漿加30克內脂,嫩豆腐 1千克漿加24克—30克內脂。

將溶解好的內脂加入已冷卻的豆漿中緩慢調拌均勻即可。

6.成型 將點脂後的漿倒進成型模中,放入凝固槽。在 80oc—85oc之間保溫 20分鐘即為成品。剛成型的豆腐暫不能搖動,應靜置一段時間讓其目然冷卻。

如生產盒裝內脂豆腐,需配備灌裝封口機。

11樓:社會觀察員果果

回答您好,點豆腐的滷水是碳酸氫鈉。

滷水的製作方法有兩種。

第一種是在製作豆腐時,留下的水到入水缸中,然後放到溫暖的地方發酵一天就可以了。

第二種方法是用豌豆的麵粉1000克,,加入2000千克的溫水,然後放入溫暖的地方發酵一天就可以了。

這兩種水都可以點豆腐。也就是滷水(北方的人叫江水)。

製鹽後的母液加工而成。兩種市場都可買到。

豆本身含鈣量並不算高,100克幹大豆只有191毫克的鈣。把大豆加工成豆腐以後,要加7—8倍的水,而100克豆腐的鈣含量竟然能達到 164毫克。這是因為豆腐裡有相當大一部分鈣是在加工過程中新增進來的。

做豆腐時點滷用的滷水或石膏叫做凝固劑,裡面含有許多鈣離子。豆腐、豆腐皮、豆腐乾等豆製品的最終鈣含量還與凝固劑的使用量有關,所以「老」豆腐(新增凝固劑較多)的鈣含量要多於「嫩」豆腐(新增凝固劑較少)

滷水是天然形成的,經過蒸發冷卻後析出氯化鎂結晶,稱為滷塊或者滷粉。使用的時候需要研磨化開。以為是在製作,其實是調配濃度,化開滷塊

更多6條

12樓:可樂吧

滷水學名為鹽滷,是由海水或鹽湖水製鹽後,殘留於鹽池內的母液,主要成分有氯化鎂、硫酸鈣、氯化鈣及氯化鈉等,味苦,有毒。

蒸發冷卻後析出氯化鎂結晶,稱為滷塊。是我國北方制豆腐常用的凝固劑,能使豆漿中的蛋白質凝結成凝膠,把水分析出來。用鹽滷做凝固劑製成的豆腐,硬度、彈性和韌性較強,稱為老豆腐,或北豆腐、硬豆腐。

諺語云: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

用鹽滷作凝固劑製作豆腐時,濃度一般為18~22°be′,用量約為原料大豆重量的2%~3.5%。

豆腐豆腐是一種以黃豆為主要原料的食物,起源於中國,在越南、日本和朝鮮半島也很普遍。豆腐是我國煉丹家、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綠色健康食品。

13樓:好奇魏先生

俗話說「滷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那麼這個滷水到底是什麼東西呢?一,鹽滷,氯化鎂;二,石膏滷,硫酸鈣。

14樓:匿名使用者

大概環節都說了,都沒說磨好的豆子要過濾掉豆渣。

15樓:匿名使用者

去食品新增劑店買點石膏,加水就ok

怎麼自己在家裡做豆腐

16樓:罐頭**官方

豆漿+白醋=豆腐!二十五磨豆腐,神技能讓你年年「豆」有福,從此好事不多「磨」

17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要洗豆腐包。這要分是做幹豆腐還是做大豆腐。做幹豆腐,那是長長的粗紗白布,大約半米寬,幾十米長。

做大豆腐的豆腐包,則是很大很大的方形,也是粗紗布,邊長大約要兩米左右。把豆腐包洗淨後,晾乾,備用。

黃豆泡開,大約要泡一個晚上,上磨拉成豆漿,放在很大的鍋裡熬,直到熬開,停火。這時,要過包,使豆腐渣和豆漿分離。在棚上吊一個十字架,將一塊方形的豆腐包吊在十字架的四個角上,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網兜。

將熬開的豆漿一飄一瓢地倒進豆腐包中,另一個人就一搖一搖地晃動著豆腐包,使純豆漿從豆腐包中漏下來,流到放在下面的大缸裡。到一定的程度,要用夾板夾住豆腐包中剩下的豆腐渣,將殘留的豆漿擠淨。直到所有的豆漿都過完包了,豆腐渣就和豆漿完全分離了。

將豆漿放在大缸裡稍微涼一下以後,就開始點滷水了。豆腐倌將滷水盛在一個小碗裡,倒裡邊一點,就用勺子在豆漿中攪一攪,眼睛始終注意著豆漿的變化。再放一點滷水,再攪一攪,直到認為滿意為止。

這是做豆腐的最關鍵的手藝,不是一般人都可以會的。每一個豆腐倌都有自己的訣竅,密不傳人,因為更多的人會了這套手藝,自己的飯碗就會不牢。

這時候,把缸的蓋子蓋上,等一會兒,看到豆漿已經成了腦了,裡邊有一朵一朵的豆腐花,與清水相伴的時候,也就是豆漿分離為豆腐花和清水的時候,就可以壓豆腐了。

先將壓大豆腐的木框擺好,用那種大豆腐包,即極為寬大的方形豆腐包放在木框之中,開始將豆腐花一瓢一瓢地舀到木框裡,水嘩嘩地從下邊流出來,豆腐花沉積在木框裡。等到木框裡的豆腐花積滿了,將豆腐包的四角翻過來,將豆腐花包住,上面用木板壓好,上邊再用石頭壓好。等到豆腐不老又不嫩的時候,揭開木板和豆腐包,豆腐就做成了。

用刀割成一塊一塊的,就是好吃的豆腐了。

做豆腐的滷水怎麼做?怎麼做點豆腐的滷水

北豆腐又稱滷水豆腐,顧名思義它的成型劑是滷水,相比南豆腐質地要堅實一些,切面也不如南。滷水。製作豆腐用的滷水,又稱鹽滷或苦鹵。由海水或鹽湖水製鹽後,殘留於鹽池內的母液。主要成分有氯化鎂 硫酸鈣 氯化鈣及氯化鈉等。味苦 有毒。蒸發冷卻後析出氯化鎂結晶,稱為滷塊。滷水是我國北方制豆腐常用的凝固劑,濃度一...

怎麼滷豆腐,怎麼做點豆腐的滷水

做法。原料。廣東黃豆腐 10塊 豬排 300克 白糖 40克 醬油 75克 清湯 600克 製作過程。一 將黃豆腐完整地放在冷水鍋裡,蓋好鍋蓋,用旺火煮到豆腐出現許多小孔。形如蜂窠狀時取出。必須用冷水煮,並加蓋,否則豆腐不會起孔。二 將豬排用開水川一下,以拔去血水。三 起淨乾鍋,將豆腐放入,再將豬排...

做豆腐的滷水怎麼做?做豆腐的滷水怎麼製作

做法如下 1 把黃豆洗好,泡一整天。2 泡好的豆子,磨成漿。3 放入大鍋 最好用柴燒火,這樣做的比較好吃 4 豆漿燒開後,扯火。5 涼半小時左右。6 澆滷。把幾滴滷水滴進盛有豆漿的勺子裡,那勺子慢慢在鍋內轉動,過幾分鐘再加一勺,直到感覺勺子在鍋裡推不動,就差不多了,時間大概在半小時左右。澆好滷,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