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龍場悟道,和佛家的開悟是一回事嗎

時間 2021-07-04 11:39:26

1樓:大雄

是一回事。王陽明也是研究佛學禪宗心法悟道的。

樓上那位,請不要把佛學的開悟看成是萬能甚至無所不能好不好。

達摩和六祖大師悟了道,也沒見的精通所有知識、不知道物理化學是什麼。

按照你說的,釋迦摩尼佛也不算悟道成佛。如果他悟道成佛,應該通達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知識,應該在當時指導人們造出飛機坦克航母才對呀。

2樓:人馬星系股友

不是一回事。王陽明的悟道相當於佛家修行的初步階段,離開悟還差的老遠呢!具體是哪一個階段,本人也沒有修行經驗,很難下定論,但肯定是初步階段。

王陽明肯定沒達到佛家的開悟境界。王陽明已經體悟到了萬事萬物都是心的變化,但是這個心和佛家的心有深淺之分,還停留在第六識階段,很初淺。

佛家的開悟境界是很高的,教您個簡單的判斷方法。如果一個人說他開悟了,那這個人對於人間的知識幾乎是無所不通。無論是最前沿的量子力學,還是生物科學,還是宇宙學,還是@、&和其格拉瑪、**拉嘎粒子,反正是所有的知識,這個人都很清楚。

您隨便找本書,他即使沒看過,也能說出某段話在第幾頁第幾行。100億光年外的星球上下了場雨,這個人能知道一共下了多少滴。

3樓:簡單就好

差不多吧!都是言語道斷思行處滅的東西

王陽明悟道和佛教的開悟有什麼區別?

4樓:

1.兩者的前提不一樣

悟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王守仁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狀元,王陽明就隨父移居北京。

開悟:開悟是一個圓滿的狀態,是一個由"合一"而達到平安的狀態。也就是與生命的外顯層面--這個世界,以及你最深處的自我合一,並且與生命的隱含層面(原始狀態)--存在的合一。

開悟不僅只是受苦和內外衝突的了斷,也是不斷思考苦牢的終結。

2.兩者的本質不一樣

悟道: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認為心是感應萬事萬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題。

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聖人之道是什麼,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斷事情對錯是非,標準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

開悟:開悟的本質讓你看到自己「心」的本來面目,而不是真實存在本來的面目。它讓你看到你原以為的世界是你心的投射,心的創造。

向外探索瞭解世界的意義,最後讓你瞭解了「心」;你越向外去了解世界,最後你越瞭解了那個存於內的「心」。

開悟把所有的幻象撕破,它讓你一下看到「心」的本來。看到那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知、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想去做、但什麼也都能的「心」。開悟讓你認識到心的本質,開悟僅僅讓你看到那。

這就是開悟及它的意義。

3.兩者的內容不一樣

悟道: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

「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

開悟:心一旦變得自由、不執著、不擔憂,也不特別關注任何事物,那一刻你就是開悟的。這種狀態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定點;你不集中焦點於任何議題或經驗,眼前存在什麼便是什麼。

覺得「逍遙自在」,便是處於開悟狀態。

七個要素——能量、決心、欣喜、仁慈、祥和、融入及覺醒——會融合成一種現象,一種客觀的品質。這份客觀意識正是對治人格執著傾向的必要條件。有了客觀意識,你就不再受你的超我及無意識的影響。

5樓:三歌兒

王陽明是宋明理學的傑出代表,但他所悟的心法,跟當時的禪宗高僧的大徹大悟沒有辦法比。

然而千百年以來,再也沒有第二個王陽明瞭,現在別說僧界無人,就是儒家,理學家 想找一個有他一半悟境的人,也沒有了。

6樓:袖納乾坤居士

差不多 你把佛經多看看 再看看王陽明心學就明白了

7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悟道有果位

普通人悟道沒有

王陽明悟道和佛教的開悟有什麼區別

1.兩者的前提不一樣 悟道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史稱龍場悟道。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歷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裡,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 龍場悟道 王守仁明憲宗成化年間,生於浙江餘姚。父王華,王華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 1481 中了狀元,王陽...

關於王陽明和心學 30,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

明朝前期,在思想界佔統治地位的是程朱理學。明中葉後,由於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封建危機加深,地主階級思想家感到有必要在哲學思想上變換新的形式,用以維護明王朝的反動統治。這是王守仁心學產生的背景。王守仁提出一個著名的哲學命題 心外無物。他認為 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沒有人的意念活動,就沒有客觀事物。他說 ...

比較王陽明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並闡述其教育意義

善若水結厚道冰 兩者有本質的不同。王的是主觀唯心主義 陶的是辯證唯物主義。你的建議就拉倒吧,我手寫我心。主觀唯心主義的知行說,說白了就是 你學到了什麼東西,就得按照你所學的去做 這是一種 手段學說 目的是控制人 達到統治目的,是舊社會統治思想在那一階段的新產物,是更加背離了正確認識論的觀念。縱觀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