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王陽明和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思想並闡述其教育意義

時間 2021-08-30 10:35:56

1樓:善若水結厚道冰

兩者有本質的不同。王的是主觀唯心主義;陶的是辯證唯物主義。

(你的建議就拉倒吧,我手寫我心。)

主觀唯心主義的知行說,說白了就是「你學到了什麼東西,就得按照你所學的去做」,這是一種「手段學說」,目的是控制人、達到統治目的,是舊社會統治思想在那一階段的新產物,是更加背離了正確認識論的觀念。縱觀儒家的思想束縛史,孔子尚且要求人自覺服從他的說辭,至多也就是用「小人學說」罵罵人們;程朱也就是拿「天道之理」嚇唬嚇唬人們,以「要求人們服從天理」之名行「要求人們服從統治者」之實;而王的知行說,則直接以教條束縛人,先定下「知行合一」的大原則,然後再向人們灌輸「知」,要人按照他灌輸的「知」去「行」。(那麼,假如王教你說「人生來不是平等的,你賤而我貴」,你就得按照這一「道德準則」去行事,你就被他奴隸了。

)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說是一種認識論,這在馬克思主義講來,就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理論就是「知」,實踐就是「行」。這是正確的認識世界的理論,而不是統治人民的手段!(博大精深的萬經之王——《道德經·大道至簡章》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真傳一句話、假說萬卷書!

所以,多言無謂自己體會吧!擦亮眼睛、去偽存真,一切欲圖蠱惑人心、經不起現**念驗證的「學說」,都終將被淘汰!)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意思,陶盜版王,這就是了.

我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提倡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念下列思想中與該理念最相近的是知行合一還是... 40

3樓:李政林

知行合抄一。生活即教育、社會襲

即學校bai是由我國平民教育家陶行

du知提出來的zhi。陶行知原名文dao濬,大學期間推崇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學說,取名「知行」。43歲時,他在《生活教育》上發表《行知行》一文,認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並改本名為陶行知。

雖然王陽明學說含有主觀唯心主義的成分,陶行知卻從中悟出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的道理,且終生以此自勉。他把教育和生活結合起來,把學校與社會結合起來,即把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自然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則體現了經世致用。因為他強調知識的實用性,即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著是由他的實用主義哲學所決定的。

4樓:匿名使用者

額,這題是不是選擇題,如果是請把選項發一下,好幫你解一下,如果是簡答題請說明一下,謝謝!

5樓:匿名使用者

對不起,沒看明白你想問什麼問題??

如何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6樓:翠花上酸菜

王陽明算是一個名人,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影響了很多人。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

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

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良知」的完成.

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的深層內涵究竟是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指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

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後有知行合一。

《大學》講「致知」,《孟子》講「良知」。王陽明把《大學》和《孟子》拼接在一塊兒,提出了「致良知」說。《孟子》曰: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能、良知這兩個「良」字都是本有、固有、本善的意思。

「良知」何指:第

一、明善惡(道德)。第

二、辨是非(智慧)。良知就是一個好惡之心,「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良知就是一個知是知非的心。

「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的準則。」「它是便是知,非便非,一點瞞它不得。」第

三、歸本原(萬物一體)。

「致」為何意:喚起、體認、踐行、擴充、光大、達到、實現。

「致良知」就是:喚起、體認、踐行、擴充、達到、實現人皆有之、與生俱來的自性、本心、善根、智慧,最終達到萬物一體、與宇宙同化的聖賢境界。

「致良知」作為陽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兩層重要意義:

第一層意義: [conscience]∶天賦的道德理念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

是人與生俱來的、天賦的道德意識,人人俱有,是道的本體。道德修養只要求之於心,於心上下功夫即可。月牙山人說:

「五臟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內在生理環境,善與惡只不過是五臟健康與否的體現。」 第二層意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實現善與精一,知行合一。月牙山人說:「為而不知精一,何以行?

學而無用,無以為功。 引自月牙山人《無知錄》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

從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

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

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學說既針對朱熹,也不同於陸九淵。朱陸都主張知先行後。王守仁反對將知行分作兩截,主張求理於吾心。

他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知行是一個功夫的兩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離,也沒有先後。與行相分離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與知相分離的行,不是篤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一方面強調道德意識的自覺性,要求人在內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視道德的實踐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練,要言行一致,表裡一致。

但他強調意識作用的結果,認為一念發動處即是行,混淆了意識活動同實踐活動的界限。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克服「一念不善」,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是一種講內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義道德修養學說。他所謂不曾被私意隔斷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的良知,認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行。他的「致良知」即知行合一,就是「去惡為善」、「去人慾,存天理」的工夫。

他宣告:「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陶行知有多少的小故事,陶行知的小故事

桔梗曳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說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非常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說 哎呀,你打掉了一個 愛迪生 接著,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裡,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著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裡。又看著他...

誰有陶行知的教育名言 急用,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有哪些?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要把教育和知識變成空氣一樣,瀰漫於宇宙,洗盪於乾坤,普及眾生,人人有得呼吸 better yours swimming 勇氣果子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就是這句啦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有哪些?陶行知教育名言 淼小笨 我們深信教...

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知行觀」,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知 瞭解知道後再下步 行 在知的前提下,就具體去踐行 觀 實踐完後反思總結。 認知論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它們是相互滲透的一個理論整體,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國現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陶行知的 生活教育 有下面兩層意思 一是說教育是 於我們身邊的生活,教育也是在社會之中 二是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