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後禪院原文,題破山寺後禪院全文翻譯

時間 2021-10-27 17:47:34

1樓:曉曉休閒

創作年代:唐代、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作    者:常建。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白話譯文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昇映照著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後花木繁茂又繽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淨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2樓:亦夢之城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2、註釋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昇映照著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後花木繁茂又繽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淨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3、賞析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一首題壁詩,載於《全唐詩》卷一四四,併入選《唐詩三百首》。此詩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以凝鍊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筆調古樸,層次分明,興象深微,意境渾融,簡潔明淨,感染力強,藝術上相當完整,是唐代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4、作者簡介

常建,唐代詩人。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2年)進士,與王昌齡同榜。曾任盱眙尉。

仕途失意,後隱居於鄂州武昌(今屬湖北)。其詩多為五言,常以山林、寺觀為題材。也有部分邊塞詩。

有《常建集》。

3樓:揭卓君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唐朝詩人常建的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詩中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淨,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選自《全唐詩》

4樓:心裡多一道疤痕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5樓:匿名使用者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選自《全唐詩》

題破山寺後禪院全文翻譯

6樓:拱流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點明出遊的時間和地點。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這兩句用語精當,意境幽邃,成為歷代讀者讚賞的名句。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悅」,用如動詞,使……歡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

「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

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萬籟此俱寂,但餘鍾馨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動顯靜,以鍾馨音響輕輕迴盪,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

7樓:匿名使用者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聲。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題壁詩,這首詩描寫了了清晨寺後禪院的清幽脫俗的美好景緻,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隱逸情懷。

以由外入內的遊寺的路線貫穿全詩。首聯從「入古寺」「見高林」寫起,點明遊寺的時間,烘托幽深的氣氛,頷聯寫踏竹徑,到進禪房,抓住山寺獨特的景物,描繪了山寺幽深寂靜的景色;頸聯點明全詩主旨,種種景物的描寫,都是圍繞「潭影空人心」層層鋪墊;尾聯以鐘磬音響輕輕迴盪,烘托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全是井然有序地塑造了一個幽靜、高遠的境界。

這首五律是詩人仕途失意後,遊歷虞山破山寺時寫的一首山水詩。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點明出遊的時間和地點。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這兩句用語精當,意境幽邃,成為歷代讀者讚賞的名句。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的幽深、清寂。「悅」,用如動詞,使……歡化「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

「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

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萬籟此俱寂,但餘鍾馨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動顯靜,以鍾馨音響輕輕迴盪,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

這首詩以凝鍊簡潔的筆觸描繪出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語言簡潔明淨,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譯文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來到這座古老的寺廟,初升的太陽映照著高聳的樹林。竹叢中彎曲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禪房周圍的花草更加顯得蔥鬱幽深。山林的美景使得百鳥自由地歡唱,清澈的潭水倒影讓人心地空靈。

萬物的聲響此刻全都沉寂了,只有空中偶爾傳來鍾磐的餘音。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

李白(701~762)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蹟不詳。李白青壯年時家境富裕,輕財好施。

〖背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燦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遊,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訊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託之於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

想像驚人,氣概超逸,筆勢靈動,充分地顯示出李白的藝術個性,這也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之所以有長久的藝術魅力的真正原因。

8樓:匿名使用者

【標題】:題破山寺後禪院

【年代】:唐

【作者】:常建

【體裁】:五律

【類別】:山水

【內容】:--------------------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聲。

【賞析】:--------------------【註解】:

1、破山寺:即興福寺,今江蘇省常熟市北。

2、萬籟:一切聲響。

3、磬:和尚唸經時敲的一種樂器。

【韻譯】:

清晨我信步來到破山寺,

朝陽映照著高高的樹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靜處所,

禪房深藏之處花卉繽紛。

山光秀麗怡悅群鳥性情,

碧潭映影淨化人的心靈。

自然界的聲音全然消失,

只聽到院裡的鐘磬聲音……

9樓:

......

大神666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意思是青翠的竹林掩映著小路通往幽深處,在禪房前後的花草樹木生長茂盛。

一、出處:唐朝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

二、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三、原文翻譯:

清晨中走進一座古老寺院,太陽初升照耀著山中樹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禪房前後的花木繁茂地生長。

山光的明淨飛鳥更加愉悅,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淨盡。

此情此景,萬物皆沉默靜寂,只回蕩著敲鐘擊磬的聲音。

11樓:匿名使用者

彎彎曲曲的小路,一直通向幽寂之處,禪房的花木也深濃茂盛。詩人常建描寫的是禪院景物的幽靜,可以說是自然天籟。也暗含他的高潔志趣和歸隱思想。

12樓:愛漂漂淼淼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

深: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後花木繁茂又繽紛。

出自唐代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餘鐘磬音。這首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

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歎,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

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後,「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淨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彷彿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巨集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

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託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題破山寺後禪院翻譯賞析,題破山寺後禪院全文翻譯

個z性 翻譯 早晨,我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叢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侶的舍映在花草樹林。山光的明淨使鳥兒高興,潭水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大自然聲音此時靜寂,只有鐘磬的音在迴盪。鑑賞二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樹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著彎彎小...

《題破山寺後禪院》解釋

清晨,我步入古寺瞻仰。高高的林梢頭,沐浴著朝陽的輝光,蜿蜒的小路漸漸通向幽僻處,忽見花木繁茂,禪房就在花 嵐光催起鳥兒宛轉歌唱,清潭將人心的汙垢滌盪。深山萬物呵,靜得沒有其他聲響,只有鍾罄的一脈餘音,在晨空中縈旋迴蕩。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題破山寺後禪院》頸聯寫了什麼內容

精銳教育莘莊中心語文周老師為你解答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寫的是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 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後,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維摩經 方便品 精神上極為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