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年齡的古代稱謂是什麼?
1樓:教育之星
形容年齡的古代稱謂如下:
0歲:初度、赤子、襁褓、湯餅之期。
1歲:牙牙。
2歲:孩提。
8歲:總角、童齜、始齔、髫年、始齔、齠年。
9歲:九齡、黃口、指數之年。
10歲:幼學、外傅之年。
12歲:金釵之年。
13歲:豆蔻、舞夕之年。
15歲:及笄、束髮、舞象之年、成童、鄭玄。
16歲:二。
八、破瓜、碧玉年華。
20歲:加冠、結髮、弱冠、桃李年華。
24歲:花信年華。
30歲:而立之年、始室、克壯、半老徐娘。
40歲:不惑(不惑之年)。
50歲: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歲: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高齡、下壽、耆。
61歲:還歷壽。
70歲:從心之年、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80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壽、傘壽。
88歲:公尺壽。
90歲:上壽、鮐背。
99歲:白壽。
100歲:期頤、期頤之年、上壽。
年齡的古代稱謂來歷:
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瞭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又人到暮年,**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另外,我們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
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
2樓:開朗的網友軍長
0歲:初度、赤子、襁褓。
1歲:牙牙。
2歲:孩提。
8歲:總角、童齜、始齔、髫年、始齔、齠年。
9歲:九齡、黃口、指數之年。
10歲:幼學、外傅之年。
12歲:金釵之年。
13歲:豆蔻、舞夕之年。
15歲:及笄、舞象之年、成童、鄭玄。
16歲:二。
八、破瓜、碧玉年華。
20歲:加冠、結髮、弱冠。
24歲:花信。
30歲:而立。
40歲:不惑。
3樓:網友
零碎出度,一歲伢伢二歲孩人提還提88歲公尺壽90歲以上壽。
文言文中各個年齡階段如何稱呼?,文言文中年齡的稱謂
4樓:遠景教育
1.文言文中各個年齡階段稱呼:總角。
古時幼兒把頭髮紮成像一對牛角般的小髻,稱」總角「。
2.垂髫:古代,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後因此以」垂髫「指童年。
3.豆蔻:十三四歲的少女。
4.及笄。:女子15歲。
5.笄是古代婦女盤頭髮用的簪子。
6.及笄,指女子至15歲時,把頭髮簪。
起,表示已成年。
7.破瓜:女子16歲。
8.古代文人把」瓜「字拆開,成為兩個八字,因稱16歲的女子為」破瓜之年「。
9.弱冠:男子20歲。
10.而立:30歲。
11.不惑:40歲。
12.天命:50歲。
13.艾:50歲。
14.花甲:60歲。
15.以天干地支。
順序組合為60個錯綜參互的名號而得名。
16.耳順:60歲。
17.耆:60歲。
18.古稀:70歲。
19.耄耋。
老年。20.後來歲為耄耋之年。
21.期頤:指一百歲。
年齡用古語是怎麼稱呼的?
5樓:重號想
人生各個年齡段,用古語稱呼:喚攔孫。
一、年齡段為童年:
不滿週歲——襁褓;2~3歲——孩提;7歲(女)——髫年;8歲(男)——齠年;幼年泛稱——總角。
童年——垂髫。
10歲以下——黃口;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3~15歲——舞勺之年;青少年——束髮。
二、年齡段為少年:
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破瓜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20歲(男)——弱冠;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 梅之年。
三、年齡段為中年:
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四、年齡段為老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和鏈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下壽;70歲——古稀衡差。
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壽;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背之年。
老年——皓首,又稱「白首」,還有把六十歲以上的人統稱為「耆老」;八十歲以上的人稱為「大耋」;亦有泛稱老人為「龍鍾」、「潦倒之年」的。
五、百歲以上:
100歲——期頤。
上壽;120歲——花甲重開;140歲——古稀雙慶。
擴充套件資料。中國在習慣上常用的年齡計算方法,按出生後所經歷的日曆年頭計算,即生下來就算1歲,以後每過一次新年便增加1歲。一般按農曆新年算,也有按公曆算的。
例如,12月末出生的嬰兒,出生後就算1歲,過了公曆1月1日或當地農曆新年又算1歲。這樣,嬰兒出生才幾天,已算虛歲。
2歲了。這種計算方法較為實用。
週歲年齡又稱實足年齡,指從出生到計算時為止,共經歷的週年數或生日數。例如,1990年7月1日零時進行人口普查登記,乙個1989年12月15日出生的嬰兒,按虛歲計算是2歲,實際剛剛6個多月,還未過一次生日,按週歲計算應為不滿1週歲,即0歲。週歲年齡比虛歲年齡常常小1~2歲,它是人口統計中常用的年齡計算方法。
如何用文言文表達 所以 ,古人稱謂,如何用文言文句子表達?
看景者我 文言文內經常會以 所以然 的形式表達。意思為.的原因。所以含義如下 1.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如 所以呀,要不然我怎麼這麼說呢!2.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 限用於固定片語中做賓語 如 忘其所以 不知所以。3.古義 的原因,如 所以然者何 1.原因,情由。文子 自然 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聖人...
古代文言文,古代“工作”用文言文怎麼說?
瀟湘館妃子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天子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廣說 這一定是射鵰的人。李廣於是帶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
描寫古代戰爭的文言文,描寫戰爭的文言文
求一段文言文,描寫戰爭慘烈的 吾想夫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野豎旄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析江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須,鷙鳥休巢,征馬踟躕,繒纊無溫,墮指裂膚。當此苦寒,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翦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