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鑑賞訓練十大技巧,詩詞鑑賞方法與技巧

時間 2025-07-25 17:10:14

詩詞鑑賞方法與技巧

1樓:愛打臉兒

古詩鑑賞的方法和技巧如下:

拿到一篇古詩詞,先看題目,仔細分析題目所透露的資訊。大家回想一下學過的古詩詞,從題目我們往往能知道作者寫作的時間、地點、以及事件。注意:

理解詩題的時候,我們要用古義去解讀,不能用今義去想當然。因為古人說話比較精簡,有很多古今異義詞。

第二步:知作者。作者,並不是只看作者的名字,而是去調動你大腦的知識庫,從知識庫裡去篩選關於詩人的簡介。是哪個朝代的,生平事蹟、知名作品、創作風格等。

第三步:讀詩詞。詩歌,一定要讀,而且還要反覆讀。這裡讀可以分為初讀、再讀、品讀和誦讀。

第四步:藉助註釋,理解詩意。不管是課本還是考試卷子,古詩詞下面,都會給我們一些註釋。

這些註釋千萬不要忽視,要利用好。這些註釋一般包括一些地名,或者詩中的重難點字詞。翻譯詩歌,講究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

第五步:賞析古詩詞。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最難的一步。我們在鑑賞古詩的時候,可以從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思想感情入手。

第六步,想畫面,誦讀。平時的讀古詩,還要進行最後一步,就是想畫面誦讀。

詩詞鑑賞方法與技巧

2樓:十七夜教育說

詩詞鑑賞方法與技巧:抓詩眼、抓意象、明意境。

詩眼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古人寫詩特別講究「煉字」。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傳神的乙個字、乙個詞,一般是動詞、形容詞。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鬧」字等等,使詩歌生動形象,境界全出。

意象

詩作中作者所寫之景、所示之物,這客觀的「象」與作者借景抒情的「情」、詠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結合。

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約定俗成,有規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潔品格的象徵;「月亮」代表思鄉之情;「鴻雁」是傳書的信使等等。有時詩人還會創造一群意象,如馬致遠的《秋思》就創造了11個意象,用「斷腸人」這一中心意象來表達思歸懷遠的秋思。

意境

意境是文藝作品中和諧、廣闊的自然和生活圖景,滲透著作者含蓄、豐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誘發讀者想象和思索的藝術境界。優秀的古詩詞都創造了具有廣闊藝術空間的意境。

詩歌意境關係往往比較多的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點有:慷慨悲壯、雄渾蒼勁、恬淡自然、雄渾壯觀、悲壯蒼涼、孤獨冷寂等等。

可見,抓住這幾個關鍵處,我們就可以穿越語言屏障,迅速觸控到詩人的心靈世界,走進詩的藝術境界,解詩答題。

詩詞鑑賞方法與技巧

3樓:檸檬心理

古詩鑑賞技巧。

1、認真讀料。

古詩文鑑賞,首先得認真讀題,認認真真的讀給出的詩詞材料,反覆讀,看詩句的意境,品詩句的意蘊,看詩句的關鍵詞,有句話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兩遍,摸索出詩句的創作意境。

2、仔細審題。

古詩文賞析,還得要注意仔細審題,也就是看看問題的設定,看看作者到底想考什麼內容,看清問題焦點,找到問題關鍵,把題讀懂讀熟,才有利於去做鑑賞。

3、思維發散。

回到古詩文賞析題,還要注意乙個技巧,那就是做到思維發散,時,不要一直侷限於詩句的詞句,做這些題思維越發散越有利,因為能根據詩句內容聯想到更多的知識。

4、答題簡略。

古詩文解析題,答題一定要簡單明瞭,特別是那些意思翻譯題,意境題,時找主題詞,把自己想表達的意思用最簡單的語言表述,不要囉嗦的寫一篇,但卻沒到點子上,真有點浪費筆墨和時間。

5、用詞要準。

古詩文解析題,在翻譯類問題時,用詞一定要準,用給出的詞語及語句的近義詞去,就一定不會錯,用詞精煉準確,就能得到高分,比如說到修辭手法時,是比喻就是比喻,是擬人就是擬人,不要張冠李戴。

古詩詞鑑賞,如何對古詩詞賞析

天淨沙 秋思 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抒情詩。它不但是馬致遠小令中最著名的作品,而且素稱為元人小令的絕唱。篇中僅用了五句二十八個字就生動描繪出一幅蒼涼蕭索的秋郊夕照圖景,細緻刻劃了一種愁窮苦別的天涯遊子心境,可見其語言凝鍊的程度。前三...

語文古詩詞鑑賞,高中語文古詩詞鑑賞典型題及答案

主旨 本詞表面極寫元宵節燈火輝煌 萬人徹夜狂歡的場面,諷刺南宋統治者只知沈醉於歌舞昇平,而不思復國。詞中繁華的景象,襯托出一位自憐幽獨,脫俗不群的美人形象,從中表現了詞人唯我獨醒,不隨波逐流的清高品格。表現手法 比興象徵 a 用元夕的兩種場景象徵兩種不同的政治環境 b 用元夕的兩種人物象徵政治上的兩...

古詩詞鑑賞怎樣提高

瞿伊伶伊 2002年高考詩詞鑑賞題考的是李白的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的這首絕句所表達的是思鄉之情,從題材的分類上看,屬於 鄉思 類。這類詩詞明年在高考試卷中重複出現的可能性不太大,我們應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題材的詩詞上。這篇文章就先結合創作方法談一談 寫景 類詩詞的鑑賞要訣,為高三迎考師生拋磚引玉。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