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凡夫都是有「我相」,佛菩薩才沒有「我相」。
佛教中的無我是什麼意思?
2樓:法華三昧
所謂一切法無我,就是一切法無自性,沒有真實的存在,從小乘因緣法來說,一切法因緣和合,比如乙個桌子一拆,是幾根木棍和一塊板;從大乘來說,一切法空,都是妄相,本來沒有,如空中花,是幻相,因緣也是妄相。相妄而性真,一切皆如來藏妙真如性。
得成於忍。是無生法忍,不見一法生,不見一法滅。
不取於相。不著相,不被境轉。相有生滅,本心不增不減,是不動。
如如不動,本心無生無滅,不被境轉,觀一切法空是如,連空也不執,就是如如,隨緣應物,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就是不動。
如何理解佛教的「無我」
3樓:戶如樂
問:如何理解佛教所說的「無我」?
濟群法師答:我們每天說的最多的是「我」,想到最多的也是「我」,卻從來沒有考慮過,「我」是什麼?我們覺得自己的身體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
結婚成家後,又給「我」增加了新的內容,家是「我」的,親人是「我」的。一旦色身衰老、生病,就會傷心失落。及至死亡來臨,更是萬般恐懼,不知死後去向何方。
其實,我們不妨想一想:在我們沒有來到世界以前,「我」又在汪冊**?面對家庭離異,很多人會感覺失去了生命的另一半。
其實,夫婦雙方也是從素不相識走到一起,並非與生俱來的一部分。只是因為相互執著,將對方當做「我」衝裂的另一半,一旦分手,便感覺「我」已不再完整。可見,我們在一切對像上賦予的「我」,只是錯誤的感覺。
而這種由無明導致的誤解,又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佛陀以智慧透視這一本質,告訴我們散陵閉:一切是「無我」的,只有認清這點,生死才能得以解脫。
什麼是無我相?
4樓:劉爭輝
所謂「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想達到「無我」的境界,最簡單、最有效、最唯一的方法就是對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無心,「無心」不是我們普通意義上的「沒心沒肺」,而是念而不執。
金剛經》中所說四相之義。
把五蘊的假合執著為我是我相;
依同一相續生存的補特伽羅,依有漏的身蘊住於有漏世間是人相;
以業和煩惱轉生三界輪迴是眾生相;
同一時間中,異熟果相同,可以保持相續的壽命為壽者相。希求長壽或怕死也是一種粗大的執著,實相中壽命相是不存在之故,亦不應有壽者相。
實有執著是解脫中最大的障礙,如果有四相實執則不可能獲得真實的佛果。
所有相,包括佛相,都是虛妄的,見法身如來的條件就是"見諸相非相",也就是慧眼所見的空相,或者是法眼所見的"色即是空",它的意思就是"見一切相如同見空空寂寂的相".
佛的相是什麼呢?就是《金剛經》中所說的"不住相生念",《金剛經》是肯定善法的,人是應當做善事的,菩薩亦如此,但前提是心不住相,這樣的行善就沒有善業了。惡業對菩薩來說是染汙,善業對菩薩來說也是染汙,所以菩薩應當行善而不要有善業。"
無相是不是佛?
5樓:蘇木槿華
佛本無相,以眾生相為其相,因眾生生佛相心而有佛相。
佛像只是表佛的載體,他代表了佛陀、佛法、和佛法的傳承,以及佛教文化。真正的佛,是虛空縹緲的,它遍及法界眾生,沒有具體的表象。
只要內心清和,就能見到自己。佛是覺悟了的人,人是未悟的佛。每乙個人都是佛,都具有佛性。
只要心存佛性汪閉敗,就能從無相的佛看到屬於自己的那尊有相的佛。所以,只要我們內心清和,就能見到清澈如水的自己。
什麼是人無我與法無我,佛教網
暮雨瀟瀟 佛教認為,我 這個概念是沒有任何實體存在的,我們每個人只是五蘊假合而暫時存在,沒有一個實際上的 我 這是人無我。法無我就比較好理解了,法指的是一切有為法,人世間一切的道理 理論 程式等等虛擬的東西都被稱為法,這些法是沒有一個真實的實體的,實際上它們也只存在與我們的腦海裡,這叫法無我。佛教裡...
所說的空杯心態與佛教中無我是意思
潛川如斯 兩碼事。所謂空杯心態,是放下以往的成見來接受新事物,實際上是有 我 的 而無我則是放下對一切事物的執著,包括自己,這是修行的境界,遠遠高過空杯這種世俗的境界呢! 阿彌陀佛 不一樣,空杯心態只是學習的一種方法。初學佛要有空杯心態,把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放下,依照佛經和祖師大德的講經說法,全盤接受...
佛教裡強調無我,為什麼我還要行善避惡
海印放光 無我,是宇宙真理,只有按照佛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行才能證得無我。 自省 無我,並不是沒有我,也不是我不存在了。而是不執著於我相,不執著於世間的迷障。善念 善行是不執著於迷障的基礎。具足了善根,才會進一步明瞭何為無我。 宙星神馬 這是因為我們的色身雖然無時無刻的在變化著,但心還是自己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