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為佛舍,性為佛本出自哪裡

時間 2025-07-09 02:30:10

1樓:網友

心為佛舍性為搭巖佛本出自《觀經》。

觀經如旁》也叫《觀無量壽佛經》是淨土三經之一,這部經跟我們講修行的理渣枝橡論與方法。而《無量壽經》是淨宗的概論,介紹整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觀經》是專講理論跟方法這兩部分。

心為佛舍,性為佛本有出處嗎?

2樓:

答案是: 華嚴經吧,「華嚴經」的重點是講「一真法界」,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場。

心為佛舍,性為佛本有出處嗎?

華嚴前友褲經吧,「華嚴經」的重點是講「一真法界」,處處皆是佛,一切眾生人人皆是佛,「告宴心中有佛即是在道場。

佛教基於眾生皆碼慶有佛性、佛性平等的觀點,推匯出即心是佛、即身是納皮佛的觀念,當然,這是從本質上也就是從佛性上說的,意思是,我們雖為凡夫,但有佛性遲茄握,可以成佛。

什麼是佛性,什麼是佛心?

3樓:匿名使用者

佛只是心中的信念。佛心就是本心。佛心就是對佛的理解與善念的閃動。佛性就是仁慈的心與平等寬厚的德行。

4樓:匿名使用者

有機會看看六祖《壇經》,那裡面說的佛性,佛心很好,有帶翻譯的。

佛家的明心見性是什麼?什麼是心?什麼又是性?又怎麼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5樓:

佛家的明心見性是什麼?什麼是心?什麼又是性?又怎麼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這是乙個佛教詞彙。佛學詞典的解釋是,明心,就是發現自己的真心。那麼什麼是自己的真心呢,在這裡通俗地解說下,自己的真心是很安靜的,沒有一絲的染汙的。

不是我們世間狀態的心,世間狀態的心是被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到的、鼻子所嗅到的、身體感受到的、意識所想到的感觸牽著走,原本那顆清靜的、不動心的心被上述的五種慾望覆蓋了,包裹住了,生活中,我們這樣被「五俗」牽制了,反而不知道。見性,就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心的真實性質是怎麼樣的呢,還是佛教的詞解釋吧,先哲的總結很經典,心的真性就是靜寂而不動的,「妙湛常明」,無善無惡,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充滿宇宙而無處不在。

這麼說,大家可能覺得太玄虛了,是在扯淡。對世間常人來說,可能會這麼認為。有此念之人,不妨試一下,坐好,舍掉一切,放空自己,不要有任何念頭,幾分鐘後,馬上就會體驗到很輕鬆。

這也就是禪修的下手方法,當然還有一些身體、意念的除錯等。禪宗參禪,就是用這個原理去打破世俗的心,突破重重包裹,找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此之謂明心見性,即禪宗悟道之境界。

不過,那境界,是世間的言語不可道斷的,非常奇妙。

請問佛教裡經常看到人人本具「佛性」,那麼這個"佛性"到底指什麼?

6樓:惠企百科

所謂「佛性」,分開來解釋,「佛」指覺悟,「性」意為不變。佛性即是指成佛的可能性。《涅_經》說,一切眾生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凡夫俗子因為煩惱障蔽而無顯,前碰如果斷滅蠢陵煩惱即可顯現佛性。

同時還指出,一般有三因佛性:一、正因佛性,即中道實相、真如法性的理性;二、了因佛性,即照了二諦的般若智慧;三、緣因佛性,即配合了因智慧開發正因的六度萬行的功德行願。

7樓:法華三昧

我的愚見:就是能看能聽能想之性,此性不變不生不死,以此性亦能覺悟為佛。

佛教說佛性是人的本性,那佛佛性是什麼?

8樓:真秀梅桓培

佛性是人的本性,佛性同樣也是佛的本性;人是沒有掌握佛性的人,佛是掌握了佛性的人!

樓主所謂的佛佛性指的是佛性的體用,佛性的體和用就是慈悲加智慧,術語叫悲智雙運!咯!

9樓:微生耕順井錦

佛性。又叫如來藏性。

空性。又叫真如。

實相,等等。

如果一定要找乙個東西。

說是佛性。那是不可能的。你問的這個問題。

對於初學佛法的來說卻是很難,很難了解,而且一定要開悟才能真正明白。

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佛性是絕對的,六祖壇經說。

不思善。不思惡。

正而麼時。便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既然不思善。

不思惡,就是觀一切兩邊。

二元論的本質,本來無一物而已。這樣就見本來面目了。

但是你別以為本來面目是什麼都沒有。

什麼都不做。

10樓:宇文振梅銳羅

佛性是人的本性,佛的佛性同人的佛性一樣,沒有區別。區別在於佛已經徹證佛性,而凡夫人類還在迷寐佛性。雖然迷寐,但卻並沒有失去佛性。

就好像每個人都有乙個無價之寶的寶珠,佛已經發現了寶珠,得到了寶珠帶來的快樂,而迷失的人們明明懷裡就有寶珠,但卻貧窮的快死了,沒有發現寶珠。寶珠比喻的就是佛性。

盧舍那佛為何要次第說心第說心地法門品

因為要恆順眾生,順應不同機緣的眾生,演說不同的法門。爾時盧舍那佛。為此大眾。略開百千恆河沙不可說法門中心地。如毛頭許。是過去一切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三世菩薩已學當學今學。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號吾為盧舍那。汝諸佛轉我所說。與一切眾生開心地道。時蓮花臺藏世界赫赫天光師子座上盧舍那佛放光光。告...

佛說一切法,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什麼意思?

無量壽經 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南無阿彌陀佛!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什麼意思?大慧宗杲禪師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譯 因為眾生的心不同,根性不同,因緣不同,接受的道理不同,所以佛講了八萬四千種法門來度眾生。眾生都成佛了,就不用佛法來度了。佛說一切法,...

誰最先稱王維為「詩佛」?

王維早年即信奉佛教,隨著政治上遭受挫折,思想趨於消極,晚年更是奉佛長齋,衣不文采,居藍田別墅,與道友裴迪往來,彈琴賦詩,傲嘯終日 正如他自己寫的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因而後期的不少詩作對現實幾乎無任何積極反映,佛老消極思想濃厚,有的甚至充滿了佛空無寂滅的唯心哲理,...